发布会详情

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时间:2025-10-17

嘉宾:

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今天发布会主题是科技创新。

发布会实录

时间:2025-10-16

嘉宾:天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夏齐飞天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董飞跃;天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药品安全总监钟军红;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阳军。

内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天,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今天发布会主题是科技创新。

文字实录:

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天门市“决胜收官‘十四五’ 跨越赶超‘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今天发布会主题是科技创新。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

市科技局局长夏齐飞先生;

市经信局总工程师董飞跃先生;

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药品安全总监钟军红先生

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阳军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夏齐飞先生介绍我市“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赋能发展措施和成效。

天门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夏齐飞: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先介绍一下“十四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总体情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市科技局及相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天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一是创新主体实现量质齐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新物种企业”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 207家,较 “十三五”末增长162%,到今年底有望突破2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25家,较“十三五”末增长1109%。科创新物种企业从无到有,总量达到23家。润驰环保成功跻身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中思微、骐一盛等8家企业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69家,较“十三五”末增长79%,国家级创新平台实现零的突破。现代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了天门(武汉)离岸科技创新中心,立足“创业孵化、研发攻关、成果转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宣传推介”六大功能定位,构建起“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天门”创新发展新模式。

三是创新成果转化卓有成效。持续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紧密的校地、校企合作关系。依托湖北省科创供应链平台,累计征集企业需求1000余项,组织科技成果对接路演活动20余场。“十四五”以来市内企业累计承担省级科技项目32项。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9.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331%。

四是创新人才引育取得突破。全市科技人才总量大幅增长,结构层次显著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才29867人,技能人才15283人。以“资智回乡”为契机,加强与天门籍院士、专家教授沟通交流,已建立832名天门籍在外科技人才台账。成功对接天门籍清华大学欧阳明高院士团队在天门布局绿电制氢项目。润驰环保、九邦新能源成功获批2024年“楚天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实现了天门市省级科技人才项目零的突破。全市选派科技特派员380名,实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镇域全覆盖。

五是创新活力持续迸发。2023年,我市成功获批湖北省省级创新型县(市),成功创成全国科普示范市。天门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稳步推进。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纳入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名单。通格微自主研发的双层导通玻璃基线路板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裕隆美泰积极推进LCD/OLED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相关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六是科技金融支撑更加有力。聚焦中小企业融资发展,打好科技金融组合拳,大力推广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创新积分贷、人才贷等金融政策,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降低融资门槛,完善监管制度,切实让科技金融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仅今年以来,已通过知识价值信用贷,帮助科技型企业免抵押、免担保融资近8亿元。

七是创新生态更加完善。陆续出台了科技创新九条、工业倍增七条、知识产权十条等系列政策文件,政策奖补力度空前。“十四五”以来,累计发放科技创新奖补资金超1亿元,财政科技支出从1.99亿元增长至3.22亿元,增幅达到61.8%,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减免额从1.04亿元增长至2.78亿元。

综上所述,经过这五年的共同努力,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凸显了支撑引领作用。展望“十五五”,我们将干字当先、善作善成,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上取得新的更大作为,为天门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提供更加坚实的科技支撑。

介绍完毕,谢谢大家。

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夏齐飞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

天门发布记者: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桥梁,请问,我市知识产权工作的推进情况如何?

天门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药品安全总监钟军红:

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市各类专利授权共4870件,其中发明专利241件。截至2025年8月,有效发明专利24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30件,较“十三五”末增长241.10%;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99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0.91件,较“十三五”末增长321.94%。新增注册商标10225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19381件,较“十三五”末增长74.01%。

一是强化政策激励。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意见》,从鼓励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支持商标品牌创建、支持知识产权强企建设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惠企政策,兑现知识产权奖补资金共1117.33万元。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积极申报国家级天门(纺织服装)快速维权中心,并加快建设,力争早建成、早验收、早达效。鼓励出口企业参加线上线下知识产权创新与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活动,提升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和纠纷应对能力。推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加强跨部门协作、强化纠纷调解。2024年,指导基层办理知识产权案件82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2件。2025年已办理电商专利侵权案件24件,专利侵权行政裁决2件,调解案件35件。

三是培育高价值专利。围绕我市“一主两新三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发明专利。9月份,我局争取省知识产权局支持,将通格微申请发明专利13件、天瑞电子申请发明专利1件纳入专利优先审查。今年以来,引导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企业办理质押登记、许可备案、优先审查等业务共158件。推荐湖北润驰环保有限公司参加第二届湖北专利大赛获优秀奖。

四是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引导科创企业、“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开展专利产品、开放许可备案,提升专利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效能。元月-6月,全市43家企业完成产品备案135件,175家企业完成专利盘活系统注册,实现质押融资6364万元,4家企业入库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举办“知慧通”2025年江汉平原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专利转化供需对接活动,现场达成专利转化和质押融资签约总金额1.2亿元。

五是加强品牌创建。持续推行“区域品牌+自主商标品牌”模式,打造“天门衣尚”区域品牌。推进商标受理窗口前置,申请办理各类业务299件。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新增地理标志商标2件。引导企业参加各类品牌推介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荐“天门衣尚”商标主体参加2025年“我喜爱的湖北品牌”电视大赛并成功入围决赛。

“十五五”期间,我局将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为抓手,持续加强高价值专利培育和品牌建设,扎实推进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优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天门聚焦建支点、争当“优等生”提供有力支撑。

回答完毕,谢谢。

天门日报记者:科技创新是工业经济高质量的核心驱动力,请问“十四五”期间,天门工业领域在创新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天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董飞跃:

感谢您对天门工业创新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十四五”以来,全市经信系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发展的决策部署,以服务企业科技创新为主线,实施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全市工业经济创新动能日益强劲,高质量发展根基持续夯实。

一是壮大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我们深入实施优质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十四五”以来,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3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单项冠军企业15家。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建设研发机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从2020年的12.7%提升到目前的71.6%,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达到10家。我们积极布局和培育制造业中试平台,成功推荐益泰药业入选首批省级中试平台名单,骐一盛医药入选首批省级中试平台培育名单。

二是深化“科技副总”,赋能成果转化应用。我们积极争取省级支持,从省内高校选派科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十四五”以来,累计选派26位“科技副总”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89个,促成科技成果转化52项,培训企业员工8500人次,推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44个,协议金额达1998万元。

三是实施“揭榜挂帅”,攻坚产业核心技术。我们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揭榜挂帅”项目,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引导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行攻关。成功推荐天门纺机“高端功能性及多组分纤维并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揭榜,并获得省级470万元资金扶持。

四是优化金融服务,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我们积极对接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贷政策,以贷款贴息方式为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成功推荐盛和锦纶、登冠品信等5家企业入选省级科技创新专项贷“白名单”,企业可享受最高2%的贷款贴息政策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狠抓创新主体培育、科创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持续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奋力将创新活力变成发展动力,为天门加快建设新时代侨乡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

楚天网视记者:天门职业学院作为区域内重要的高等职业院校,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学校在科研能力提升、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这几大核心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工作规划和推进举措?

天门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阳军: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作为区域职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天门职业学院始终立足“服务地方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定位,以科研为驱动、以产学研为纽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支撑,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体系打造契合区域产业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具体介绍“十四五”期间,学校重点工作推进举措。

一、强化科研赋能,提升产业贡献度

“十四五”期间,学校围绕天门一主两新三支持”产业布局,重点围绕服装电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构建 “靶向式”科研攻关体系,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元专项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小而精、实而用”的应用技术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改进、设备升级等实际难题。

学校大力推进师资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百名教师百企”工程,规定专业课教师每5年需累计6个月深入企业实践,公共基础课教师定期参与行业调研;近五年学校选派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近千人次;省内多所双一流院校共建教师研修基地,通过“导师制”培养科研骨干。目前,学校已与131家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项目40余项,申报发明专利15项。同时,学校积极创新科研激励机制,设立“科研成果转化奖”“教学成果奖”,将横向课题经费纳入师资队伍重点评价体系。启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促进技术转化收益反哺教学。

2025年4月,学校申报的应用创新项目--基于岗位技能需求的新一代智能产品核心课程开发,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2025年度新一代智能技术产教融合促进项目。

二、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新生态

“十四五”期间,学校重点打造“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研技术项目、共育专业人才”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升级“订单班”“现代学徒制”,与本地龙头企业共建4个产业学院1个专精特新研究院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实现“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另一方面,共建“校企联合党支部”“校企联合实验室”,在“十四五”期间学校开展社会培训24576人次。其中包括与天瑞电子、益泰药业、人福成田、天门纺机、金兴达等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1289人次,特种作业培训3317人次,职业技能等级鉴定2813人次。同时,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会,动态调整专业和培训项目,确保人才培养贴合产业需求。

“十四五”期间,学校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立项。2024年10月,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第五批“麒麟工坊”实训基地共建单位。

三、创新育人模式,锻造技能新锐军

学校结合天门产业实际,按照“产业链建专业群”思路,重组优化10个招生专业,重点打造应用电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化工技术、网络直播与营销等特色专业。2025年新增应用化工类专业3个切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完成华中数控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电子信息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建设,课程更新率达40%以上,引入AI辅助教学系统,实现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课程模块。“十四五”期间,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学生在鸿硕精密电工、天瑞电子等大中型企业进行“工学交替”试点,毕业设计直接对接企业技术难题。近年,学生在省级及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奖400余项。

四、夯实平台根基,筑牢发展硬支撑

学校推进“教学+科研”双平台升级,“十四五”期间,学校投入近千万元升级6个核心实训平台,打造“仿真化、场景化”实训环境;与本地近30家重点企业稳定实习基地,实现资源互补。搭建“区域技能服务平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等社会服务,年培训产业工人5000人次,同时为地方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成为本区域“技能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站”。

天门职业学院正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路径,以“提质培优、产教融合”为主线,通过科研能力跃升、产学研深度绑定、人才培养模式迭代及平台智能化建设,打造江汉平原地区职业教育高地。未来三年,学校将聚焦“升本”目标,发挥“人才引擎”和“技术支撑”作用,助力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为天门建设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提供更强人才与智力支撑。

回答完毕,谢谢

天门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熊文婷:

谢谢阳军先生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