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天门 / 人文历史 / 文化遗产

从乡土记忆到国家课程的文化跃迁

发布时间:2025-09-05 14:10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

——教科书中流淌的天门文脉
向金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当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被写入大中小学教科书,意味着它从溪流汇入人类文明的江河,从地方性知识升华为全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更意味着它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近日,我们翻阅从高校到中小学的各类教材,惊喜地发现“教科书中的天门元素”。从古老的石家河文化到当代文艺创作,天门文脉静静流淌于字里行间,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与综合竞争力。

当石家河的陶片在考古教材中重现文明曙光,陆羽的茶香飘进高校课堂,皮日休的诗句点亮语文课本——天门的文化基因已悄然嵌入国民教育的血脉。这条从史前走向现代课堂的传承之路,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升华,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见证。

石家河文化:写入国家历史与考古教材

石家河文化被列入“九五”高等教育重点教材《中国古代史》;石家河遗址相关内容被纳入《田野考古实习》课程,该课程先后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相关成果也已写入初中历史教材。

“湖北天门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位于长江中游腹地、江汉平原北缘与大洪山南麓的山前地带。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包含40多处遗址点,最早遗存距今约7000年,主体年代跨度为距今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区域文明中心,它是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其丰富的考古遗存不仅揭示了长江中游史前社会的面貌,更成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一把关键钥匙。”

“以石家河古城为中心的石家河遗址群,是这一区域文明中最核心的超级城壕聚落,在两湖地区早期社会演进中占据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

以上内容摘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戴伟所撰《北大考古与“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石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群》。该课程强调“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建立的“北大模式”影响深远,注重将学科前沿与重大科研融入教学。

2025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历史教材”,指出该工程不仅深化了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也为世界文明研究作出中国贡献。新修订的初中历史教材在七年级上册设置专题介绍,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增强文化自信。

自2002年启动至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逐步证实,石家河遗址所代表的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共同构建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石家河在教科书中的“国家叙事”,不仅打开了长江文明的研究之门,也串联起天门文化谱系的后续篇章。

陆羽茶文化:从《茶经》到高校课堂

陆羽(约733–约804),字鸿渐,唐代茶学家,所著《茶经》为世界首部茶叶专著。现代茶圣吴觉农的《茶经述评》被安徽农业大学用作研究生课题。该校茶学系副教授章传政的《陆羽〈茶经〉是中国茶廉文化形成的标志》被列为公选课《中国茶文化》参考文献。天门市陆羽研究会会刊《陆羽研究集刊》及副会长裴治国的《陆羽年谱》等,也被多所高校选为课外读物或教学参考。

天门职业学院开设《陆羽著作与遗迹考察》课程,熊安锋、阳军主编的《中国茶艺》《简明中国茶艺》等教材广泛应用于教学,其《中国茶廉文化》于2024年出版并进入高校课堂。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陆羽十讲》被部分学校选为茶文化普及读物。

陆羽让天门茶文化香透古今,而竟陵派文学则以文字为刃,在文学史上刻下天门风骨。

竟陵派文学:从地方流派到文学史经典

明代晚期,钟惺、谭元春创立的竟陵派文学主张“幽深孤峭”,其编选的《唐诗归》《古诗归》影响广泛。如今,竟陵派已被刘大杰、郑振铎、郭绍虞等学者载入多种《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成为高校文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编写的教材,均设有专门章节介绍竟陵派文学。

民间艺术与文学作品:融入美育与语文教育

天门民歌《幸福歌》由蒋桂英改编自天门民间小调,曲调明快,具鲜明江汉平原风格,曾受毛主席称赞,入选“湖北十大传世金曲”,并被编入全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孙桂庆作曲的《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入选多所音乐学院教材。2024年湖北版《艺术·音乐》教科书收录《幸福歌》《万里长城岭连岭》等9首天门民歌。

天门糖塑以“吹”“塑”结合为特色,造型生动、色彩绚丽,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作品被编入小学《美术》课本。

天门籍作家陈艳萍的散文《打水漂》入选湖北省七年级《美育》读本,文字朴实优美,展现江汉平原风情。晚唐诗人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传承经典诗意。陈立德的长篇小说《城下》被部分学校作为课外读物;丁国梅的《陪母亲借钱》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考试题100题》,被多省中学用作模拟试题。

从石家河的考古铲到陆羽的茶盏,从皮日休的诗笺到糖塑师的竹签——教科书将天门文化的碎片缀合成璀璨星河。当天门的孩子在课本中读到故乡的故事,当异乡学子从《茶经》里品出中华智慧,地方文化便完成了从乡土记忆到文明馈赠的升华。

这,正是教科书赋予天门文脉的永恒心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