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升:上万米高空看世界
创业
世界500强中找机会
从陈东升的职业历程来看,他似乎总是能够领先别人一步。此中的秘诀何在?
陈东升说:“要站到一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一百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才能不会出现偏差,才能看得更早、更远。”
陈东升总是能站到高处看这个世界。上个世纪70年代,陈东升是湖北天门的一名初中生,他对世界各地的信息如饥似渴,每天都要坚持看新华通讯社出版的报纸《参考消息》,因为该报纸的内容大多是转载世界各地媒体的文章。
本科毕业后,陈东升毫不犹豫地来到北京,就职于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际贸易研究所。1988年,陈东升来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并一步步做到了常务副总编的职位。这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值得艳羡的成就。可是,在当时的陈东升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过渡阶段。
在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研究所工作时,陈东升阅读了大量西方书籍和杂志,开拓了自己的视野。陈东升最感兴趣的是《财富》500强排行榜,他发现每个国家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与其国家的整体实力成正比,因此他坚信国家强盛一定会表现为企业的强盛,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有世界级的企业。陈东升开始在《管理世界》搞国内500家大企业评选,开创了一个全国第一。
通过研究世界500强,陈东升发现这些企业里有许多保险公司,这为他后来创办泰康人寿埋下了伏笔。他说:“我认为眼光最重要,要看到事业的发展方向。远见不是天生的,是后来培养的。很多人是没有这种方向感的,你看他很投入地在做一个事情,其实他并没有认准前路。我当时的朋友都记得我当时说过的话,‘美国今天火的,就是中国明天将要火的’。”
此时,创业的激情开始在陈东升的心头萦绕。
商机
提出新“三大件”理念
陈东升说,能够带着足够的激情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业,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人生。“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大学刚毕业时分配到外经贸部工作。当时,湖北有一个学生刊物叫《青年论坛》,我被委任为这份刊物驻北京记者站的站长。我每天骑着一辆女式自行车,穿梭于北大、人大、清华、中央党校等单位之间采访,经常是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到宿舍。这份兼职工作连一分钱报酬都没有,很累,但我却总是乐呵呵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国社会和经济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时代。当年35岁的陈东升满腔热血地开始了创业。1992年,陈东升同时递交了两份申请,一个是申请创办嘉德拍卖行,另一个是申请经营人寿保险业务的执照。1993年5月,经过9个月的等待,陈东升如愿以偿,中国嘉德顺利获准创立。
陈东升对事业一直充满了激情,他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如今他又提出“超级三大件”的前瞻观点。他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正是消费升级的起跑线,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阶层扎堆的沪、京、粤、浙等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升级尤为明显。在这个全球化、城市化和服务产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汽车、住房、保险必将成为老百姓生活的超级“三大件”,他们的消费量级已经达到10万元,这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强劲。所以,陈东升对实现自己的梦想充满信心―把泰康做成一个最具亲和力、最受市场青睐的大型保险金融服务集团。
经营
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陈东升的一句名言广为人知,并且成为中国管理界的经典名言:“创新就是率先模仿”。通俗地说,就是要善于率先找最好的对象模仿。
回想起创办嘉德时,陈东升当时根本不知道拍卖的艺术品怎么来,也不知道怎么拍。但是陈东升选择了最好的模仿对象,国际最著名的拍卖公司索斯比。做中国的索斯比,嘉德成功了,这是中国第一家具有国际拍卖概念的拍卖公司。
在这次企业家论坛上,陈东升又在“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对话中阐明创新观点:模仿的过程就是创新,创新就是将拷贝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拷贝和模仿,而是一种企业实实在在的创新。他说,实事求是就是最大创新原则。时代的创新是100年一次、或是20年一次,微观企业的创新实际上是每天辛苦地面对竞争对手、面对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进行决策、不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整个过程加起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创业过程。“一个企业的成长,三年决定生死,五年打下基础,八年站稳脚跟,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