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的楚方言词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邵则遂
楚国的疆域,其境北接汝颍,南接衡湘,西连巴,东并吴。方城带其内,长江梗其中,汉水、淮水、沅、湘之属,迄其上下。成王时,楚国“跨今十二省,占县四百三十余”。东临海,南界越、扬越、西南夷,西界夷、秦、北界韩、魏、宋、齐。于此楚地之广几同余国,实为当时无以伦比之第一大国。此亦即为其全盛时期。(张正明《楚文化史》)
张正明认为,最早的楚语与华夏语是不同的语言,但“由于楚人长期与诸夏交往,使用诸夏的文字,诵读诸夏的典籍,有很多楚人就学会了夏言,而楚言也逐渐与夏言靠近了。”楚方言是在华夏文化和语言长期持续的影响下,由一种异族语言逐渐向华夏语靠近,而最后成为华夏语的一种方言的。楚言以早期楚语为底层(substratum),自然包括了许多早期楚语甚至其他南方民族语言中得词语。因此,楚方言具有一定的混合性质。例如《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谓虎‘於菟’。”据陈士林研究,“榖”是古越语词,“於菟”是古彝语词。
丁启阵《秦汉方言》:“楚方言范围最广,吴越以外的南方几乎都为楚方言区,中心地区是湖南、湖北两省。南楚方言即今之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是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宋人黄伯思在《新校楚词序》:“曲宋之文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明楚物,故谓之楚词”(见《宋文鉴》卷九十一,《四部丛刊》本)。楚语的原生形态是长江中游苗蛮集团的土语。商周之际楚族自黄河流域南迁,进入江汉地区,楚族在与苗蛮土著文化融合的同时,形成了新的语言形态――楚语。
楚语的特点一直保存到唐宋。储光羲在其《安宜园林献高使君》诗中有“楚言满邻里”之句(《全唐诗》卷137)。温庭筠《烧歌》诗中有“邻翁能楚言”(《全唐诗》卷577)。刘长卿有“方言楚俗讹”(《全唐诗》卷149《同姜睿题裴式微馀干东斋》)。苏轼《东坡乐府笺·满庭芳》:“儿童尽楚语吴哥。”范成大《公安渡江》诗“伴愁多楚谢,吟病独吴音。”(《范石湖集》卷15)。《彭城集》卷14《送韩文饶知均州》:“汉上川原连梦泽,郧人风俗语於菟。”欧阳修《六一居士》诗《乐哉襄阳人,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
唐宋人说道荆楚语音的特点。《唐国史补》卷下:“今荆襄人呼提为堤,晋绛人呼梭为莝(七戈反),关中人呼稻为讨、呼釜为付、皆讹谬所习,亦曰坊中语也。”宋《耆旧续闻》卷七:“荆楚人以南为难、荆为斤。”《塵史》卷中:“竟陵、荆渚间缭汉江堤以障泛水,彼人谓堤为提。”有人还以为“以自高氏据其地,俗避其姓所讳,故不曰堤耳。”“提”字母,“堤”端母,反映了浊音清化现象。“荆”梗摄,“斤”臻摄,反映了前后鼻音不分。“南”,咸摄,“难”山摄,反映了m尾已近消失。
湖北的现代方言,保存了中国古代的正统读音。章太炎先生说:“古之正音,存于宇中者,洋洋乎唯我大鄂之音”(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序)。“大鄂之音”,即今武汉天门一带的地方话,《中国语言学地图集》称“武天片”。
唐人陆羽(733--804),湖北竟陵人,所著《茶经》驰名中外,其科学文化价值自不待言,本文只是从楚方言的角度谈一点认识。
陆羽出生的竟陵,注《茶经》时所居苕溪,属于吴楚方言区。陆羽所生活的唐代中叶,还保留着许多楚方言的特点,陆羽耳濡目染,所著会反映母方言的影响。下面举几个词汇说明之。
堕
《茶经》卷二:“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幅而轴焉。”《楚辞·离骚》:“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扬雄《方言》:“轮,韩楚之间谓之轪。”今洪湖、江陵称木头牛车的木轮为柁。“轪”是定母月部,堕、柁是定母歌部。歌月属对转。《茶经》中的“堕”疑是记音字。
焙
《茶经》卷一:“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培之。”“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焙”是用微火烘、炒(药材、食品烟叶、茶叶等)。《六书故》:“焙,烘也。今俗所谓锅里焙是也。”唐·顾况《过农家诗》:“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集韵》蒲昧切,去声队韵並母,天门今音配,读送气,是受赣语的影响。亦见江淮官话:焙焙(动词);粤语:焙火暖(烤火);闽语:焙熏(烤烟);晋语:焙渣(锅巴),焙饼(烙饼)。
煨
《茶经》卷一:“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煨”是把生的食物放在带火的灰里使烧熟。《通俗问》:“热灰谓之煻煨。”唐·李蘩《邺侯家传》:“有僧明瓒,号懒残,(李)泌察其飞凡人也,中夜前往谒焉。懒残命坐,发火煨芋以啖之。”吴语有“煨罐”(煨汤的瓦罐),“煨灶猫”(冬天常蜷缩在热灶上取暖的懒猫)。陕西有“煨窝窝”(把猫放在带热的灰里)。天门有“煨脚”(焐脚)。
熛
《茶经》卷一:“轻飙拂水者,涵澹然。”卷三:“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熛,火势迅速上扬的样子。广东五华:火烧屋,火大风大,火势熛熛子上,(火花、热油、泥浆、水等)喷溅。肖腾蛟《榕江方言词语考源》:“今榕江谓火星或热油溅射为熛。”猋,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词》:“昭人谓疾走曰猋,凡物飞跃前亦曰猋。”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曹君孟其云:‘《集韵》:猋,马行疾也。’长沙言马行疾曰发猋”。《礼记·月令》:“猋风暴雨总至。”《楚辞·云中君》:“猋远举兮云中。”王逸注:“猋,去疾貌也。”
漉
《茶经》卷二:“漉水囊。”又见卷三:“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指液体往下渗,过滤。《战国策·楚策》:“漉汁灑地,白汉交流。”《南史·陶潜传》:“郡将候潜,逢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天门说“漉干饭。”清同治六年《宁乡县志》:“漉米物曰漉箕。”打捞义流行于盐城、福州、武汉。沥、漉同源。
廉襜
《茶经》卷二:“犎牛臆者,廉襜然。”“廉”疑为帘(簾)。“簾襜”形容衣服飘动的样子。《释名·释衣服》:“荆州名襜褕为禪衣。”指直襟单短衣。扬雄《方言》卷三:“汗襦,陈谓宋楚之间谓之襜襦。”《楚辞》:“裳襜襜以含风。”王逸注:“襜襜,摇貌。”《茶经》卷一:“‘檐’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