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圣陆羽 / 茶文化

有关“陆羽终老竟陵”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8-12-28 20:05 来源:童正祥

  摘要:本文依据唐竟陵刺史周愿的《三感说》和赵璘的《因话录》,对照宋地理志《舆地纪胜》,以及佛学经典和当地存世方志,系统地阐述了“陆羽终老故里”的有关史料,并介绍了当代部分学者的观点,旨在提请方家进一步论证。

  关键词:陆羽 终老 竟陵 文献

  多年来,在陆羽和《茶经》研究领域,囿于获取历史资料的局限性,以及对

  时代背景考证、文字训诂与逻辑分析等方面的欠缺,导致了伪证和悖论的产生。例如,有关“陆羽卒地卒年”,即是一个并不复杂,但被先入为主观误导了的问题。为此,笔者依据多年搜集与研读之文献,将论及陆羽终老故里的史料,以及现代部分有代表性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分述如下:

  一、古籍与方志的相关记载

  1.“三感说”里见遗物(1)

  唐竟陵刺史周愿,曾於贞元三年(787)至九年(793)与马总、陆羽在岭南节度观察使李复幕下任“从事”官。约于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到任竟陵,写有《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伤感上司李复离世,感恩其父李齐物守竟陵时的功绩,悼念同事陆羽。其中,追忆陆羽的文字如下所述:

  “愿频岁(2)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兄呼之。羽自传竟陵人,当时羽说竟陵风土之美,无出吾国。予今牧羽国,忆羽之言不诬矣。扶风公又悉於羽者也,代谓羽之出处,无宗祊之籍,始自赤子,洎乎冠岁,为竟陵比丘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

  “圣人也羽字鸿渐,百氏之典学铺在手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加以方口愕愕坐能谐谑,世无奈何文行如轲。所不至者,贵位而已矣。噫!我州之左,有覆釜之地,圆似顶状,中立塔庙,篁大如臂,碧笼遗影,盖鸿渐之本师像也。悲欤!似顶之地,楚篁绕塔。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予作楚牧,因来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遐叹零落,衣摇楚风,其感三也。”“顶中道场白日无羽香火”说明二点1.这里是陆羽身前修法之处。(但不是指少年育养阶段);2,寺内有陆羽牌(神)位,应该有但没有人上香拜谒。

  这段文字可以看作是周愿对陆羽迟到的“悼词”。作者回忆了马总讲述过陆羽的身世,言其老年回归了故居;记述了陆羽的身世与才华;描述目睹陆羽“老奉其教”的遗物和终老之地的场境后,抒发了对友人的哀思。此时,距岭南分别愈二十年,离陆羽逝世十三年。

  2.“六羡歌”史显遗踪

  赵璘《因话录》(3)卷三商部下《陆鸿渐》,记载了“六羡歌”传世的口碑:“太子陆文学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兴(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常讽其歌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全唐诗》卷三〇八辑录时,改“暮入台”为“暮登台”。原题为《歌》。题下原注:“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吟此歌。”   

  这篇记文介绍了陆羽随师姓陆的经历,回忆了幼年听僧人们传唱过“陆僧”的“歌”,足见流传甚广,妇孺皆知。 联系“太和中”与上下文意思 ,文中的“陆僧”显然不是智积,而可能是指老年陆羽。

  考“六羡歌”作於广州。《舆地纪胜》(4)卷七十六复州“陆子泉”条目注文:“……羽嗜茶得西湖中井泉以试茶。后於广州赋诗云:“千羡万羡西江水……”。又,南宋名臣郑刚中曾在景陵(5)提及此事:“鸿渐后宦游广中有诗云: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6)郑诗写于1150年左右,在《舆地纪胜》成书之前。宦游,泛指离乡求官奔波在外。《舆地纪胜》卷八十九广州将陆羽列入“官吏”篇中:“陆鸿渐,佐南海陇西公幕府。自号东园先生。东园即广州东郊园也广州。”

  由郑刚中诗和《舆地纪胜》可知,《因话录》中言及的“六羡歌”,原作於广州。试想,如广州任“从事”后的陆羽没有返乡,此《歌》何以仅流传於故里?

  3.“煎茶碑”碣立“传”像

  《舆地纪胜》卷七十六复州人物载:唐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有煎茶碑碣。”《舆地碑记目》复州碑记载:“陆鸿渐煎茶碑【见人物门】陆文学传,《集古録》(7)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刘虗白以羽自传并李阳(冰)冩真讃又为后叙附,咸通十五年刻石在复州”。

  咸通十五年(公元784年),故里人立陆鸿渐煎茶碑,碑文内容主要有二,一是陆羽的“自叙”,二是李阳冰为陆羽的“写真”像。此时距李阳冰谢世近九十年,陆羽逝世逾七十年。这二种手稿均为陆羽而立之年的遗物,如不是他自己带回是不可能存世的。碑碣由刘虚白进士所书,亦可见盛事之一斑。“碣,特立之石也”,有时特指墓前所立的石刻。说明该碑不是记事碑,而是人物纪念碑。似乎弥补了无墓碑的缺憾 。

  4.《舆地》详写隐居地

  《舆地纪胜》卷七十六复州景物载 :“覆釜州:竟陵县西禅寺有州如覆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写明陆羽隐居之地在覆釜州。如仅仅是少年育于寺院, 而不是辞官后返居寺院多年,此说不会成立。

  5.“桑苎庐”用晚年号

  由张耒诗可知,北宋时西塔寺就有陆羽祠堂。(8)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知县李馨续修时,于祠内校刻《茶经》,写有《陆公祠墓疏》。举人吴骥为《陆公祠记》:“祀前贤令德之人所以为民质也。祀於瞽宗祀於社,又即其生长居游之地而祀之,所以志不忘也。”明重修西塔寺中,不仅有陆公祠,还专门恢复了陆羽曾经的住房,命名为“桑苎庐”。这一名称显然源自陆羽晚年在广州的名号,《唐国史补》(9)卷中曰:“羽于江湖称‘竟陵子’,于南越称‘桑苎翁’”。

  6.佛祖“论”“载”证身份(10)

  佛祖“论”“载”,即《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佛祖历代通载》(简称《通论》和《通载》)。《通论》卷第二十:“(贞元)十九年,隐士陆羽卒”;《通载》卷第十四:“(癸未)隐士陆羽卒”,均言明其以隐士身份卒于公元803年。将陆羽归为佛学人物,其信息源显然源自当时的寺院,说明其终老于寺院。

  《旧唐书》陆羽无传 ,《新唐书》(11)有列传将陆羽列为“隐逸”,得益于编者宋祈(12)有景陵任职三年的经历,在当地知悉了陆羽暮年隐居於覆釜州,终老於西塔寺的经历。而纵观陆羽青年时期流寓吴越之域,抑或壮年宦游江西、湖南、岭南,其间即使“结庐于苕溪之湄”经年,都不足以称其为“隐士”和“隐逸”。

  7.“一统志”言葬身地

  《大明一统志》(13)卷六十六沔阳州有记载曰:“覆釜州在景陵城区治西,以形似名。相传即唐陆羽隐居之地。” 《大清一统志》(14)更进一步写明:“覆釜州,陆羽所居,后葬此”。《湖北金石志》(15)刊有《三感说》并在“竹技筠老而羽亦终”后注文:“一统志覆釜州陆羽所居,后葬此”;在“白日无羽香火”文后注曰“陆祠在覆釜洲上”。(天门市陆羽纪念馆收藏有“唐陆公祠”石碑 )

  又,乾隆 《天门县志》卷之一地理,西湖,县西城外广次东湖。中有洲曰覆釜。唐浮屠积公与陆羽所居。积公涅槃建塔故名。…… 覆釜洲,在西湖中以形名。陆子故居也西塔寺在焉。

  二、近现代文献的观点与结论 

  1.《湖北通志》说“葬复釜”

  《湖北通志》(16)一百零八册卷十一山川六云:“天门县西湖,在县城西门外,广次于东湖。有洲曰复釜,唐陆羽所居,后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内有陆子茶亭。”

  2.台学者说 “落叶归根”

  台湾学者林正山在《陆羽事迹系年》中写道:“贞元十三年(797年),六十五岁。四月,李复卒。陆羽追随李复,至本年止,回故乡竟陵。贞元末年,约七十岁卒。”“陆羽卒於贞元末,《国史补》之说。葬在竟陵覆釜洲,与本师智积之塔相依,周愿《三感说》云。陆羽自天宝末浪迹天下数十年,晚年终於落叶归根。”(17)

  3.当代“茶圣”说“老死于故乡。”

  原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农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吴觉农(1897—1989),被誉为“当代茶圣”,其所著《茶经述评》(18)是当今研究陆羽《茶经》权威著作。该书第八章第二节有曰:“陆羽出生于现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天门(19),老死于故乡。”吴老此说依据当源於上述方志。

  4.权威学者存“两说”

  沈冬梅博士在《茶经校注》中写道:“陆羽约在贞元九年(793)由岭南返回江南。此后陆羽行历不明。贞元二十年(804)冬,陆羽卒于湖州,葬杼山,与皎然砖塔相对。(一说陆羽晚年回故乡竟陵卒。)”(20)

  小 结

  综上所述,由唐至清的一系列文献,可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足以证明晚年陆羽在广州李复幕任“从事”之后,“老奉其教”终老故里,并以“隐逸”“隐士”身份而留名千史。古有地方志的传载,今为海峡两岸部分学者所认可。但鉴于有先人对“孟郊诗”(21)片面理解所形成的观点,多年来先入为主的惯性影响广泛存在,最终弄清陆羽终老说,孰是孰非?尚待历史、方志和文字学家们的权威评判。

  注 释

  (1)《 三感说》:即《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收于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三百七十一;清董诰等《全唐文》卷六二〇。

  (2)频岁:多年。据《旧唐书》,李复贞元二年(786)为容州刺史,五年至十年任广州刺史、岭南节度观察使。这段时间,周愿和陆羽均为他的“从事”官。

  (3)《因话录》:唐代笔记小说集,本书所记皆唐代事。作者赵璘(802-868后),大和八年(834) 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缺。后官衢州刺史。少年时期曾经在竟陵生活。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

  (4)《舆地纪胜》:南宋中期地理总志,王象之编纂,成书于南宋嘉定、宝庆间,200卷。后人以其详赡分明,体例谨严,考证极其核洽,誉为南宋全国性总志中最善者。主要节录当时各地的方志、图经编纂而成,对各书记载的异同,加案语进行考订,"收拾之富,考究之精",为当时所称。

  (5)景陵:五代后晋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为避晋高祖石敬瑭名讳,竟陵县改为景陵城区,属直隶防御州,州治设此。

  (6)《鸿渐后宦游广中有诗云:不羡黄金盏,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长江水,曾向章华亭下来。予自章台谪广右荆渚间巡尉督迫良遽窃赋小诗》:“自讼缧囚深负罪,不须醉尉苦相催。有如陆羽须惊羡,我向章华亭下来。”作者郑刚中(1088—1154年),字亨仲,登绍兴进士甲科。累官四川宣抚副使。初为秦桧所荐,后罢责桂阳军居住,再责濠州团练副使,复州安置;再徙封州卒。(宋时官吏贬谪,轻者称送某州居住,稍重者称安置,更重者称编管。

  (7)《集古録》:即《集古录跋尾》。共10卷,书成于宋嘉祐八年(1063)。是欧阳修对家藏金石铭刻拓本所题跋的汇集。原十卷,现仅存文稿四纸,纸本,纵27·2厘米,横171·2厘米。凡五十八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百九十二字。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与欧阳修的《集古录》并行的还有《集古录目》一书,是熙宁二年(1069)欧阳修命其子欧阳棐编录的。该书体例是仅列碑刻撰书人名姓氏、官位事实以及立碑年月,而不作任何考证评论。

  (8)题陆羽祠堂兼寄李援援有诗殊佳二首。作者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绍圣元年,出知润州(今江苏丹阳),八月,徙知宣州(今属安徽)。绍圣三年,管勾明道宫。哲宗绍圣四年,谪监黄州酒税。元符二年(1099),改监复州酒税。

  (9)《唐国史补》又称《国史补》,为中唐人李肇所撰,是一部记载唐代开元至长庆之间一百年事,涉及当时的汉族社会风气、朝野轶事及典章制度等重要轶事,对于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作者李肇,生卒年里不详,贞元后期历华州参军。元和二年至五年间,为江西观察从事。七年任协律郎,十三年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十四年加右补阙,十五年加司勋员外郎,出翰林院。长庆元年贬澧州刺史。长庆中(821年正月~)中历著作郎,左司郎中,撰《唐国史补》。

  (10)佛祖“论”“载”: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佛祖历代通载》。前者,祖琇撰于隆兴二年(1164);后者,念常著于至正元年(1341年)。

  (11)《新唐书》:北宋时期欧阳修、宋祁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

  (12)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天圣二年((1024))进士,初任复州军事推官,后授直史馆。历官龙图阁学士、史馆修撰、知制诰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

  (13)《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等纂修,成书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共90卷。

  (14)《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15)《湖北金石志》:杨守敬(1839-1915年)撰,清光绪间湖北通志局刻朱印本,刊刻于民国初年。

  (16)《湖北通志》: 编纂始于清朝光绪七年(1881),成书于宣统三年(1911),初刻于民国十年(1921)。 

  (17)天门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改“景陵”为“天门”,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

  (18)陆羽事迹系年,载《唐代饮茶风气探讨》,《学术尝试集》,台湾编译馆馆刊第十三卷第二期,1984年12月

  (18)《茶经述评》P334,农业出版社1987年5月1版

  (19)天门县 :清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

  (20)《茶经校注》P5,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12月1版

  (21)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因凭题故人皎然塔、陆羽坟》,曰:“淼淼霅寺前,白苹多清风。昔游诗会满,今游诗会空。孤吟玉凄恻,远思景蒙笼。杼山砖塔禅,竟陵广宵翁。饶彼草木声,仿佛闻馀聪。因君寄数句,遍为书其丛。追吟当时说,来者实不穷。江调难再得,京尘徒满躬。送君溪鸳鸯,彩色双飞东。东多高静乡,芳宅冬亦崇。手自撷甘旨,供养欢冲融。待我遂前心,收拾使有终。不然洛岸亭,归死为大同。”是陆羽卒于“湖州说”的主要支点。《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有“陆羽墓”目,注文仅为:“孟冬野送陆畅归有凭题陆羽墓诗”,与同篇记录其他名人墓文字不同,其他名人墓均写有具体的地名方位。

  (原载《农业考古》2018年5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