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圣陆羽 / 茶文化

茶圣陆羽

发布时间:2019-12-23 09:55 来源:陆羽研究集刊

 

萧孔斌

这里是古复州竟陵——现在的湖北省天门市。

千年岁月的更迭,昔日的复州古城早已被现代化的都市取代。在这里有当年陆羽生活的遗迹——西塔寺,当年求学的火门山,汲水品茗的文学泉,还有历代人们为纪念他或以他名字命名修建的雁叫关、陆羽亭、陆羽纪念馆、陆羽故园、陆羽广场、鸿渐大道、陆羽大道等等。

公元7世纪,继隋统一中国后,唐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使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贸易、文化交流得到迅速发展。公元8世纪初,唐玄宗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出现了“开元之治”的盛世局面。中国封建社会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8世纪中叶,尤其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唐朝茶叶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茶叶消费和贸易的繁荣。唐代饮茶之风兴起。

陆羽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大凡传奇人物总是附会一些传奇色彩的故事,陆羽也不例外。

这是公元733年的一个清晨。深秋的竟陵西湖还笼罩在一片雾霭中。

做完早课的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步出大殿,散步西湖之滨,伴随湖畔一阵雁叫,突然听见芦苇丛中传来婴儿的啼哭。他好奇地循声而去,只见芦苇丛里一只木盆中放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僧人的慈悲让禅师顿生怜悯,赶忙将婴儿抱回寺院。

智积禅师是个大德高僧,决定将他抚育成人,将来也是佛门的香火。

在这佛门之地,哪来乳汁喂养这嗷嗷待哺的婴儿呢?无奈之下,智积禅师只好找方外之交李儒公,因李儒公家有小女待哺,禅师于是将拾来的婴儿取名“疾”,请李夫人代养。

李儒公不负禅师所托,视疾儿为己出。李家有小女名季兰,长疾儿一岁,尚未断奶,李儒公就按当地“贱名好养”的乡俗,“疾者疵也”,按孩子字辈给疾儿取名为季疵。所以,宋代所编《新唐书•陆羽传》记载:“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其中季疵一名便是由此而来。

季疵在李家一天天长大,由于李儒公在竟陵开馆授童,也教两个小孩认字读书。季兰与季疵从小便情同姐弟,两小无猜,形影不离,成为青梅竹马的玩伴。

《陆文学自传》云:“始三岁,茕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

公元736年,即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昔日襁褓中的婴儿已长成一个满地跑的小顽童。按当年的托付之约,智积禅师便将3岁的季疵领回寺院,和僧人们一起生活。

立志  茶学

晨钟暮鼓的寺院生活是单调的,进入龙盖寺的俗家弟子都是从茶童做起,季疵尚小,还不能干茶童的活,禅师于是白天让他上李儒公的童馆读书,晚上回寺院跟师兄们拜佛诵经,一来可认字学文化,二来可接受佛门教化的熏染。直到小季疵长到6、7岁时,才正式做起了龙盖寺的茶童。

竟陵龙盖寺建于东汉,初名青云寺,南北朝时名方乐寺;隋文帝仁寿二年,皇帝下诏建舍利灵塔后,更名为龙盖寺,晋代高僧支遁曾在此讲经说法;到唐代,为一方名刹。寺院周边古木参天,翠竹环绕,进山门、过石桥、穿浮香阁、直达矗立于覆釜洲头的寺中正殿大雄宝殿。殿后及四周分别是藏经阁、禅室、斋房、茶寮、僧舍。由于住持智积禅师有很深的佛学造诣,名噪丛林,于是龙盖寺香火极为鼎盛。

智积禅师煮茶极为讲究,用水是在竟陵城北门的支公井取的。这支公井是东晋高僧支遁所掘,上有成品字形的圆孔,又叫“三眼井”,其水清澈甘洌,为煮茶的上品之水。季疵每天就在这里取水回龙盖寺煮茶。

智积禅师是一个有着深厚佛学修养和儒学根底的和尚,对弟子要求很高,他觉得今日龙盖寺之所以名冠丛林,是因为有前辈高僧支遁、彦踪等大德的声誉,龙盖寺能否延续往日的辉煌,关键是接班人的佛学水平能否征服芸芸众生。他觉得季疵是佛门的一棵好苗,一切都要如法栽培。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陆羽9岁,《陆文学自传》自述道:“九岁学属文,积公示以佛书出世之业。”宋《新唐书•陆羽传》中说:“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 

陆羽天资聪颖,好学好问,在李儒公的童馆学会了不少汉字,会背诵一些诗文;小小年纪,就跟智积禅师学煮茶,智积禅师借机跟他讲些关于茶的知识,如茶的产地、功用、煮茶的方法等等。师傅的讲述萌发了小季疵对茶的极大好奇心,从此,在学茶与学佛之间,他更喜欢的是前者,而不喜欢枯燥的打坐、念经。

一天,智积禅师把疾儿叫到佛前,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据此,智积便将疾儿以“陆”为姓,以“羽”为名,取字“鸿渐”。

自从陆羽有了正式的名字,智积禅师也爱怜地称陆羽为“渐儿”。为了把陆羽打造成未来的一代高僧,智积教陆羽诵佛经,教授一些佛门仪规等,但陆羽对这些都没多大兴趣,对师傅的佛学只是应付,反而对茶学却下功夫认真琢磨。

一天,陆羽把寺庙传统的煮茶方法进行了改进,不放姜葱之类,以体现茶的清新自然,智积禅师吃后大为赞赏,认为茶于无味处,恰是禅意之所在,禅是平常心,清淡的茶汤正是平常心的寄予之所,这茶汤只有陆羽才煮得出,禅师高兴地将它名为“渐儿茶”。

小陆羽自创的“渐儿茶”,煮法独特,风味自然,寺院便将“渐儿茶”作为待客用茶,有些茶客更是慕名而来品尝,对小陆羽的煮茶技艺赞不绝口。对大人的一些溢美之词,作为才八、九岁的小陆羽不一定听得太懂,但是他能感觉到自己作了一件正确的事,得到了师傅及客人的肯定,于是,就把全身心的精力放在琢磨煮茶的技艺上,如煮茶用什么水,水煮到什么时候放茶末,用什么方法延长“二沸”的时间,等等,早把师傅教的念经打坐的一套忘到九霄云外,这令智积禅师很不高兴。

天宝三年(744年)陆羽满11岁。俗话说,有苗不愁长,龙盖寺的斋饭把陆羽养成了一个半大小子。

一天,陆羽为智积禅师要他当和尚一事,竟然与禅师顶撞起来:“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就这样,师傅搬出释迦牟尼,陆羽搬出孔老夫子,双方各执一词。这一下惹怒了师傅,智积禅师也许是为磨练他的心志,罚他做寺奴,要他做些打扫庭院厕所、和泥抹墙的杂活,并将庙里的30头牛也交他放养。

由于陆羽在李儒公家已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做了寺奴的陆羽仍嗜学不倦,没有书读,自己就用竹竿在牛背上学写字。一天,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看这牧童这么爱读书,甚为感动,就送给他一卷《南都赋》,陆羽不会读,放牛时,手拿书卷,跪坐在湖边草地,照学童念书的样子,小嘴忽张忽合,好像在诵读似的。看到那些上学堂的学童,陆羽叹息道:“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不觉悲从心来,泪流满面。

陆羽不念佛经学诗文的消息被智积知道后,甚怒,便把小陆羽强拘于寺院之内,迫其学佛,如不学,负责僧人训导和管教的就用竹鞭抽打他。

陆羽受不了寺院的严酷管教,一气之下,逃出了龙盖寺,跑到竟陵城一个戏班子里当了优伶,学演戏。由于陆羽聪明好学,很快就成为戏班子里的台柱,还自编自演参军戏。他编的《谑谈》三篇,诙谐幽默搞笑,受到人们的喜欢,这让陆羽名声大噪。而此时的陆羽还只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孩。

李齐物本系王室之后,先在陕西任刺史,后官至河南尹、朝廷三品大员,因与廉洁清正的左丞相李适之是好友,天宝五年李适之被奸臣李林甫陷害,被贬到宜春当太守,李齐物受牵连,被贬到竟陵。

为迎接李齐物到竟陵任太守,地方官员命陆羽为伶正之师,负责在沧浪之滨演一场戏给李大人看。

演戏的那天,陆羽表演的“参军戏”,赢得满场喝彩。李齐物看到这个小孩滑稽幽默的表演,十分称奇,特召陆羽。在得知陆羽身世和遭遇后,李齐物深表同情和怜悯;尤其是看了陆羽写的《谑谈》三篇后,更是为陆羽的聪明才智而赞叹。李齐物虽被谪贬竟陵,也是朝廷五品官员,且满腹经纶,为官清正,恤民如子,惜才如命,看到陆羽这么好的天赋,不能读书,却混迹江湖,深感惋惜,于是亲授诗集,决定资助陆羽到火门山邹夫子处读书求学。

这一过程,陆羽在他的《自传》中记载得很清楚:“天宝中,郢人酺于沧浪,邑吏召予为伶正之师。时河南尹李公齐物出守,见异,捉手拊背,亲授诗集,……后负书火门山邹夫子墅。”

火门山是天门境内西北的一座小山,海拔178米。山上林木葱郁,泉水淙淙,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竟陵名儒邹墅在此开馆授学。

陆羽的到来,令邹老夫子十分高兴,一是他与智积禅师本来就是老友,早就知道陆羽不仅聪明伶俐,而且还煮得—手好茶,是个可塑之才;二是又是太守大人亲自举荐,这让他老夫子很有面子。

从此,陆羽在火门山开始了他正式的求学。

早年,李儒公给了他一些启蒙,有了一定的儒学基础。上山后,邹夫子苦心授业,精心赐教,使陆羽学得了大量的文学、地理、历史、自然、生物、诗词歌赋、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一名博学多艺的才俊。通过近五年的学习,不仅打牢了陆羽的学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开启了陆羽的智慧之窗,确立了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与此同时,邹夫子还因材施教,指导陆羽学习了大量的茶史、茶事、茶学方面的知识和典故,为陆羽立志茶学、著书立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如今,坐落在火门山南坡的古井,就是当年陆羽取水煮茶的所在——人称“陆子泉”。此泉旱而不涸,清冽甘美,至今仍有当地村民取水饮用。1990年,佛子山镇在“陆子泉”旁建了“陆子茶亭”,并在火门山学馆遗址处立了一块“陆子读书处”碑。

天宝九年,即公元750年秋,陆羽结束了火门山的学业,依依不舍地告别老师邹夫子,下山回到了竟陵。

回到竟陵的陆羽,便到府上去拜见李太守。李太守见陆羽学成归来,非常高兴,便留在府中当幕僚。

所谓幕僚,类似近代官府中的秘书,负责管理府衙里文书及各类档案等。陆羽能书能文,写得一手好字,府中大小事情,李大人都放手让陆羽去办,陆羽便成为府衙里得力的幕僚,博得了李大人的由衷赏识。

天宝十一年,即公元752年,当时礼部员外郎、著名诗人崔国辅因受近亲王鉷一案的牵连,被贬到竟陵当司马。

崔国辅有文及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能过也。他的五言诗自成一家,后人称之为“崔国辅体”。

崔国辅来到竟陵的第一天,竟陵太守李齐物就把陆羽介绍给他,并叫陆羽拜崔国辅为师。崔国辅来到竟陵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彬彬有礼,聪慧过人的陆羽。不久,这一老一少便成为忘年之交。

元朝辛文房《唐才子传•崔国辅》记载:“初至竟陵,与处士陆鸿渐游三岁,交情至厚,谑笑永日,又相与较定茶水之品。”

在这三年的交往中,作为陆羽导师的崔国辅,对陆羽主要是进行了文学指点、茶学指点和路径指点。

文学指点。他们在一起评讲古今    诗文,研究音韵之学,谈到即兴之时,便吟诗唱合。陆羽在崔国辅的指点之下,诗文大有长进。因受导师的影响,所作诗歌之风格也酷似“崔国辅体”。崔国辅将两人即兴之作,编成一本集子,名曰《唱合集》。随着《唱合集》向外大量传播,陆羽的名声便在文人中传开了。

茶学 指点。陆羽在与导师崔国辅交游三年之中,“茶水之品”也就成为师徒二人经常探讨的主要课题。崔国辅是朝廷老臣,对大唐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注重向陆羽介绍当时全国茶叶产地、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各地产茶优劣、历代茶叶知识、煮茶用水等方面的情况之外,重点是引导陆羽从事茶学研究,写一部集种茶、采茶、制茶、煮茶、饮茶及饮茶功效于一体的茶书,并鼓励陆羽在茶学研究上干出业绩来。在导师崔国辅的指点下,陆羽暗暗立下誓言,鼓荡起理想的风帆,立志写部《茶经》,勒成一书,传之久远,以名垂青史。

路径指点。崔国辅见陆羽已立志茶学研究,感到非常欣慰,并进一步启发他:你胸怀大志于茶学研究,固然很好,可是光有书本知识还不行,还要有实践知识,你要深入到茶区去考察,向各地老茶农请教,还要对煮茶的水、饮茶的器具、各地饮茶的风俗习惯及茶的典籍和故事等一并考察。常言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如能这样,茶学研究才能取得新的成果。

考察著经

在崔国辅的指点之下,天宝十三年(754年),21岁的陆羽在竟陵西江连水口与恩师告别,迈上游历茶区、考茶品水的人生道路。临别时,崔国辅老泪纵横,吟诗一首,诗曰:“送别未能旋,相逢连水口。船行欲映洲,几度急摇手。”表达出了师徒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怀。

陆羽怀着恩师的深情厚谊,在连水口登舟,逆巾水,经新阳,越大洪山,过随州,直抵桐柏,向东入申州义阳(今信阳),后至光州之光山,考察茶事。仲夏归,恩师已逝,复返东冈岭,醖酿茶学专著——《茶经》的写作。

至德初(756年),陆羽在东冈乘舟东下,经鄂州蕲州,小居兰溪(今湖北浠水),迁寓黄梅五祖寺。在此旅途中与淮南鄂岳转运史刘长卿相遇。陆羽拿出《茶经》初稿请刘长卿指教,刘说:你致力于华夏第一部茶书,其志可嘉。并支助陆羽继续东下考茶品水。离开蕲州后,陆羽坐船去江州(今九江),登匡庐,观庐山瀑布,造访东林寺,品招隐泉、谷帘泉。

庐山,给陆羽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从庐山下山,经洪州(今南昌),旅舒州之潜山至寿州霍山考察茶事。后经歙州、宣州至延陵茅山,采茶栖霞山(今南京市郊),小住丹阳,应人之邀同游扬州、常州、润州、苏州、陆州(今浙江桐庐)、婺州,访问茶区,品茗鉴水。据不完全统计,陆羽为考茶品水,游历了大唐32个州。

——通过考察,陆羽将峡州的黄芽、顾渚紫笋茶、宜兴的阳羡茶评定为品质上等的茶叶。

——通过考察,陆羽将所品之水判为:楚水第一,晋水最下。山中泉水为上等品质,江中流水属中等品质,井中之水为下等品质。并列出了庐山康王谷泉第一,无锡惠山泉第二等二十处优质水的品次。

——通过考察,陆羽评定饮茶瓷具之适宜。他认为:“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通过考察,陆羽探求了种茶、采茶、制茶、煮茶、品茶之法。

——通过考察,陆羽记录下了各地的名胜风物。耿湋说他“野中求逸礼,江上访遗篇”。崔子向说他“荆吴备登历,风土随编录”。《陆文学自传》所列之书,都是陆羽边游历、边考察、边记录、边整理而成的。

——通过考察,访贤交友,博览群书。

竟陵太守周愿在《三感说》中言道:“羽字鸿渐,百氏之典学,铺在其掌;天下贤士大夫,半与之游。”

陆羽在考茶品水游历过程中,结交了众多天下贤士,有朝廷命官,有文人墨客,有佛界高僧……在这些贤士中最值得一书的是颜真卿、皎然和李冶。

颜真卿(708-784年),字清臣,京兆人。少有才名。开元年间中进士,进入朝廷,初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他不仅是当朝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为后世称为——“颜体”。天宝年间,由于直言进谏,被逐出朝廷,由殿中侍御史贬为平原郡(今山东德州)太守。正值安禄山造反,颜真卿举兵平叛,以保大唐江山。因平叛有功,肃宗拜颜真卿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后遭奸臣陷害,又被逐出朝廷,到抚州任刺史,后迁湖州刺史。

颜真卿到任湖州后,他的副手李萼就向他介绍:湖州是人文荟萃之地,藏龙卧虎,才子如林,杼山有闻名江南的诗僧皎然,有茶博士兼及诗文书法、方志、音韵、地理、考古诸学科的通才陆羽,有天下第一女冠,曾被玄宗皇帝召见的李冶等。颜真卿进一步问道:你给我介绍的陆羽真的精于“音韵”?李萼答道:他在十多年前就写成了《源解》三十卷。颜真卿听了非常高兴,说道:我老早就想编一部《韵海镜源》,由于公务繁忙,至今未能如愿。我想请他到府上,任《韵海镜源》的主笔,不知他是否愿意?李萼答道:那我就以您的名义请他到府上商议商议。

陆羽听说颜公要请他到府上,非常高兴,他就邀约皎然同往。陆羽与颜真卿一见如故,一个说:您的书法出类拔萃,雄健有力,风格独特,气势磅礴,自成一家;一个说:你的茶学知识渊博,当世无双,我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不为师,我想请你为《韵海镜源》的主笔,不知你意下如何?陆羽因受颜公抬爱,也不加推辞,应允下来。

陆羽主笔,一班文人共同努力,一部360卷的《韵海镜源》在不到二年的时间就编纂完成了。

皎然(720-799年),俗姓谢,字清昼,吴兴著名诗僧,是陆羽最亲密的朋友。早年,皎然就慕陆羽之名,到竟陵来寻访陆羽,且在竟陵燃灯寺做过一段时间的主持。《大清一统志•祠庙寺观》中载有“燃灯寺,在县东南陶溪潭侧,有唐皎然碑”。因陆羽外出考察茶事未归,二人未及见面。

陆羽到湖州后,听说皎然为妙喜寺主持,就去拜访。因二人兴趣相投,很快就结为忘年之交。皎然听说陆羽要写一部《茶经》,极为赞同,并从各方面给予陆羽以大力帮助。

李冶(?一784年),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据《唐才子传》载:季兰“美姿容,神情潇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形气既雄,诗意亦荡,时往来剡中,与山人陆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李冶与上官婉儿、薛涛、鱼玄机被誉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宝应元年(762年),在太湖之滨,陆羽不期与李冶相遇。西江水,竟陵城,彼此分别二十余年。童年旧梦,往事如烟,李冶心驰神往。邂逅小时青梅竹马的陆羽,她异常兴奋喜悦,后写《遥忆江南》诗寄陆羽:“遥忆江南景物佳,湖清水秀竟风物。何时共品山泉水,细雾升腾慢着香。”殷切期盼与陆羽再次相会,在一起品茶吟诗,抒发彼此之间的情感。

一次,听说李冶因思念过度而卧床不起,陆羽便去探望。李冶见陆羽来到自己的身边,感叹万分,脱口而出《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李冶不顾病躯,强起把盏,边喝酒,边吟诗,排遣胸中愁绪,向往美好人间。此后,陆羽常来煎药、喂药,两人更是情深义浓。

后因朱泚造反,赶走了德宗皇帝,自己坐上了皇位。这时的李冶,身陷贼窟,被迫上诗献赋,为朱泚唱赞歌。不久各路勤王兵马到达长安,两京克复,德宗复回,朱泚兵败身亡,在清剿朱泚余党中,李冶受牵连,德宗令乱棒扑杀之。

消息传来,陆羽无比悲愤,便疾笔书写了《会稽东小山》:“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去,空见年年江草齐。”以寄托哀思。

除考察之外,陆羽还亲手辟园种茶。唐天宝十一年(752年),陆羽考察巴、川、峡之后回到竟陵,选择适合植茶的竟陵东干驿松石湖的东冈,开辟了第一个茶种植实验基地。他一边种茶,一边整理出游所得,开始了《茶经》的写作。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游历江南茶区后,结庐苕溪,在顾渚山置茶园,常与皎然、朱放等在一起论茶,并亲自栽种茶树,亲自采制紫笋茶,经常与当地茶农磋商茶艺,并将紫笋茶推荐为贡品,奉献给朝廷。

他一边种茶,一边“闭门对书”,完成了《茶经》的写作。总之,陆羽辟园种茶,亲自实验,论证考察所获的茶学知识是否符合实际,再通过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揭示茶学的深刻内涵,使之成为科学的茶学理论。

《茶经》全书分3卷,10章,共7200多字。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著述。

打开这部“以茶论道”“以道育人”“以茶作经”的旷世经典之作,从字字珠玑的字里行间中,我们看到了一代茶圣给后世留下的创新思想。

——茶饮观念的创新

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唐以前,人们饮茶只是为了解渴、治病、提神,这是一种以“养生”为目标的饮茶观念。陆羽打破了这种沿袭一千多年的单一茶饮观,首次把“养性”引入茶事之中,明确提出了“精行俭德”的修养目标,将茶的品饮境界由单一的物质追求升华到精神追求的崭新高度。

——茶饮品质的创新

唐《因话录•商部》云:陆羽“始创煎茶法”。陆羽革新了茶的煮法,由“烹”变为“煎”,把传统的“粥”饮、“浑”饮改为“清饮”,从根本上改变了茶饮的品质,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饮料。现陆羽故里正着手将陆羽始创的“煎茶法”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茶器具的创新

陆羽精心设计的专用茶具二十四器,在现在人的眼里实在是太简单了,但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却是一项了不起的事,算是那个时代的发明“专利”!这项发明与发明茶的“清饮”一样,在茶学史上同样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十四器中“风炉”是核心。

风炉用铜铁铸成,形似古鼎,炉有三只脚,上写21个古文字,一脚上铸“坎上巽下离于中”七字,一脚上铸“体均五行去百疾”七字,另一脚上铸“圣唐灭胡明年铸”七字。其三足之间,设三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在支鍑的架上,又分别刻有离、巽、坎三卦。在《易经》中,巽卦是风,离卦是火,坎卦是水,即: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整个风炉式样古朴典雅,情趣别致,喻义深刻,给茶人以美的愉悦,更重要的是既富有中国儒家文化的内涵,又有道家文化的精髓,也有警示世人的喻义,彰显了陆羽匡世济人的思想理念。

陆羽的二十四器一经问世,很快在大唐流行开来,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文人雅士们无不以拥有一套陆羽茶具为荣。

——茶学理论的创新

陆羽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认识较前人有一个质的飞跃,升华到了理性认识的高度,在全面继承前人植茶、采茶、制茶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中带有本质特征的东西和规律性,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理论,包括茶的种植原理、采摘要领、制作工序、评鉴方略、煎煮诀窍、饮用原则等方面。

陆羽所著《茶经》面世后,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颂。

晚唐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器,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晚唐的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载陆羽《名水榜》及其获得经过,引湖州刺史李季卿语:“陆羽喜于茶,盖天下闻名矣。”

北宋诗人陈师道在《茶经序》中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北宋诗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

明代鲁彭在《刻茶经序》中说:“夫茶之为经,要矣。行于世,脍炙千古”“羽之功,固在万世”。上千年来,陆羽《茶经》广为流传。据统计,陆羽《茶经》在国内国外的藏本共有109种。其中国外流传的《茶经》藏本有39种,其存于日本的版本就有22种。

词艺卓异

唐代宰相权德舆在《陆太祝自信州移居洪州玉芝观诗序》中云:“太祝陆君鸿渐,以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馈。”

《茶经》的问世,不仅促进了唐代饮茶之风的兴起,还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陆羽成为世界上茶文化的奠基人。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陆鸿渐》中说:代宗朝,监察御史“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遇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欢,因赴郡抵扬子驿中,将食,李曰:‘广陆君善茶,盖天下闻,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可旷之乎?’命军士信谨者挈瓶操舟,深诣南零取水,陆执器以俟之。俄,水至,陆羽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某棹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继而倾诸盆至半,陆遽止,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驰下曰:‘某自南零赍自至岸,舟荡覆半,惧其少,挹岸水以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欺乎!’李大惊赏,从者数十辈皆大骇愕。”

这就是陆羽“南零品水”的传奇故事。

上元二年(761年)春,刘长卿北归苏州,其目的是想借即将召开的“白苹诗会”之际会会友人。听说刘长卿到了苏州,陆羽急切地去想拜会这位恩人,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的诗僧皎然又是“白苹诗会”的会长,于是两人结伴而行来到了苏州。大名鼎鼎的右丞王维虽年近花甲,不辞劳苦,风尘仆仆也来到了苏州。前来拜访刘长卿的,还有皇甫冉、皇甫曾、风流才子朱放等人。来访的人中,王维可算是最尊贵的客人,因为他在当时的文坛和政坛名声赫赫,如日中天。他们相互寒暄之后,都要求一睹王维作画的技艺,加之室内歌女们的轻歌曼舞,使王维心潮起伏,唤起了他胸中的激情,那种激情兴奋了他艺术的感觉,文思画意流入笔端。王维为孟浩然画《襄阳孟公马上吟诗图》已构思数年,自然是成竹在胸,用线描加写意,没用半个时辰,一个活生生的孟浩然便浮现纸面,画中的孟浩然颀长峭痩,衣白袍,风仪落落,凛然如生。凡见过孟浩然的,皆云此画形也似,神也似。观看王维画像的文人们,你一句,我一句,赞不绝口,王维也点头认可。此时,王维要求有人为此画题款。皎然便道:陆羽与孟浩然早有缘分,他又写得一手好字……。不等皎然把话说完,王维已将毛笔递给了陆羽,陆羽并未推辞,握笔在手,于画像空白处题了几行字。王维赞陆羽题款好像云烟腾纸上,龙蛇走笔端,宛如王羲之书法之神韵。

宋代张洎云:“唐王维画孟浩然像,有陆文学题记,词翰奇绝。”

陆羽为王维的画题款,在苏州传为文坛佳话。

陆羽不仅是一位书法家,而且还是一位书法评论家。陆羽著有两篇书法评论文章,一篇是《评徐颜二家书》。陆羽评道:“徐吏部不受右军书法,而体裁似右军;颜太保受右军书法,而点画不似。何也?有博识君子曰: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眉目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髓也,所以不似。”二篇是《僧怀素传》云:“师恣情挥洒吴缣素缟,莫知其数,得非名,怀素也;凡人真书则藏其草,草则藏其真,得非字藏真耶!”简短两句,既风趣地嵌入了草圣的名和字,又艺术地道出怀素习书之勤及书法技巧,乃论草书之千古绝唱。

文坛巨匠。《集古录》云:“陆羽著书颇多……岂止《茶经》而已哉!然其他书皆不传。”陆羽的著作,除茶学之外,还著书二十余部,七十余卷,其内容,涉及文学、史学、考古、方志、地理、谱牒、传记、音韵、文字、书画、剧本、游记等,足见陆羽学识之渊博,著作之丰厚。《陆文学自传》中载:“自禄山乱中原,为《四悲诗》;刘展窥江淮,作《天之未明赋》,皆见感激当时,行哭涕泗。著《君臣契》三卷、《谑谈》三篇、《源解》三十卷、《江表四姓谱》八卷、《南北人物志》十卷、《吴兴历官记》三卷、《湖州刺史记》一卷、《茶经》三卷、《占梦》上中下三卷,并贮于褐布囊。”《陆文学自传》写于“上元辛丑岁”,即公元761年,时陆羽才29岁,以后更是其创作的高峰期。有与人合著的《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和人物传记,有诗词歌赋和唱和之作等等。《唐才子传•陆羽》云:“工古调歌诗,性极闲雅,著书甚多。”陆羽的许多书籍和文章至今难睹,时见一鳞半爪,亦显峥嵘气象,可谓唐代文坛巨匠。

名垂千古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对陆羽《茶经》予以高度评价:“唐朝陆羽作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中国茶文化的瑰宝,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做的贡献。”

《茶经》问世后,轰动朝野,人们争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

代宗皇帝对饮茶情有独钟,他早就听说陆羽著有《茶经》,且是一名煮茶高手;又听说竟陵龙盖寺智积禅师是一位品茶高僧,想亲自体验一下这煮茶高手与品茶高僧是否名副其实,于是下旨,召智积与陆羽进京。

智积禅师进入宫中,叩见了代宗皇帝,代宗即命太极宫赐茶,于是宫中御赐智积禅师紫笋茶一碗。智积接过,轻呷一口,就将手中瓷碗放回荷叶形托,两眼只是留意宫中的古玩字画,并不复啜。代宗见状问道:禅师,此茶口感如何?智积顿首合十,答道:老衲遥沐陛下天恩,不胜惶恐。贫僧早年嗜茶,幸有小徒侍奉,渐儿汲水煮茶,其色清朗,其味隽永。无奈他未及弱冠,即明志“究孔释之明理,穷歌诗之丽则”,于天宝三载(744年)离寺出走,浪迹江湖,考茶品水,成就了一部《茶经》,现世人竞相传抄。自渐儿走后,老衲以白水为饮,凡二十年矣。代宗命其平身归坐,笑道:“难怪太傅尝云禅师非渐儿所煮不饮。”说罢,命积公安歇。

代宗从太极宫还长乐宫,暗想积公只啜一口而知其味,未必有如此之神鉴!次日,代宗传旨命陆羽煮茶。陆羽接旨煮茶。他取净炭,选好水,催活火。当水至二沸之际,将紫笋茶末放入锅中,不一会儿,便将茶汤分置两碗,递与宫人,宫人将一碗奉与代宗,一碗赐给积公。积公接过茶碗,顿觉香气馥郁,仔细一看,汤色清朗,既吸入,茶味鲜醇,且回味隽永,乃一饮而尽,且惊道:“这好似渐儿所煮!”代宗听积公言,龙颜大悦,忙命陆羽与积公相见。师徒一见,百感交集。此乃“御前煮茶”,被历代传为佳话。

陆羽除了受到当朝最高统治者代宗皇帝的赏识之外,老百姓,特别是茶人们都很崇拜他。早在唐代就塑有陆羽瓷像,成为茶行业的偶像。唐代赵璘《因话录》云: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茶人们毕恭毕敬把陆羽当作行业的保护神,供奉在关键位置——炀器之间,请他保佑水煮得好、茶煎得好、生意兴隆。到了中唐,茶水已成为大众饮料,其普及程度不下于今日的矿泉水,凡有茶水饮处,便有茶神陆羽偶像。

到了宋代,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陆羽,把他的画像刻到石碑上,供人们瞻仰。南宋诗人徐照《谢徐玑惠茶》诗中有“静室无来客,碑粘陆羽真”。其意是说:当品赏徐玑送来的建新新茗时,即想到为人类带来如此恩惠的陆羽,虔敬地从石碑上拓印下陆羽尊容,以表达饮水思源的感激之情。

流行江苏宜兴与浙江长兴的《罗山介茶歌》唱道:“古庙茶神柳宿家,庙前泉水庙后茶。春来茗岭棋峰上,茶女村姑摘新芽 。”歌中的“ 茶神柳宿”是将茶神陆羽奉为天上星宿,贡于庙堂之中。这首劳动人民的颂歌一直传唱到今天。

陆羽故里,天门人民对陆羽更是敬仰有加。唐代“三眼井”旁就立有“陆鸿渐煎茶碑”,上刻“陆羽自传”和陆羽画像。《湖北金石志》卷七载:公元874年,即陆羽逝世七十年时,唐复州竟陵有《陆鸿渐煎茶碑》立于井旁。“唐刘冥鸿书陆羽自叙也,李阳写真……咸通十五年闰四月刻石在复州。”李阳即李阳冰(722-789年),为唐代著名书法家。

陆羽少年时代生活的龙盖(后名西塔)寺内的桑苎庐,塑有陆羽像,代代香火不绝。明代周芸(天门进士,曾任桐城县令,后迁任御史),在西塔寺内建陆公祠,成为祭拜陆羽场所。

清代湖北安襄郧兵备使陈大文,于乾隆壬寅冬过天门,雪中访文学泉古迹,于井后筑小轩三楹,为品茶之所;癸卯春,勘堤再次来到天门,将“陆鸿渐煎茶碑”上的像拓印下来予以修正,并汇诸作勒石,以垂不朽。这就是藏在陆羽纪念馆内的镇馆之宝——“唐处士陆鸿渐小像碑”。

历代文人贤达赞美陆羽,赞颂《茶经》的诗、文、画不计其数,真乃是“茶经茶文茶诗茶画风行九州,茶圣茶神茶仙茶祖名垂千古!”

这是因为:

——陆羽是世界茶文化的奠基者。陆羽所著《茶经》把茶和文化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茶学,开启了我国为茶著经之先河,是世界茶文化的奠基者。

——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首创者。他在《茶经》中言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就是中国茶道的基本内涵。陆羽的茶道思想传到日本,就形成了以“和、敬、清、寂”为精髓的日本茶道;传到韩国,就形成了以“和、敬、俭、真”为主要内容的韩国茶道。

——陆羽是万里茶路的开拓者。万里茶路的载体是什么?是茶,是陆羽的《茶经》,提高了茶的身价,使饮茶成为人们养身健体去疾的重要元素;是陆羽的《茶经》促进了唐代茶经济的发展,茶叶市场的形成,茶交易的兴起,使“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陈师道《茶经序》),“饮茗之风行于中外,而回纥以马易茶”(鲁彭《刻茶经序》)。从唐代开始,就用茶向北方回纥族民换取良马。这说明大唐江南的茶叶当时就销往鄂尔浑河流域一带,即现在的新疆、外蒙古等地,初步形成了从福建、武夷山经汉口一直到漠北的万里茶路,说陆羽是万里茶路的开拓者,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陆羽是淡泊名利的践行者。陆羽淡泊名利,高风亮节,卓越千古。他常歌曰:“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朝廷曾两次下诏,请他进京,就任“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他辞而不就。到了晚年,他思念家乡,落叶归根,隐居于龙盖寺,“老奉其教”。南宋由王象之编纂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卷七十六复州景物上说:“覆釜洲在竟陵县西禅寺,有洲如覆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湖北通志》一百零八册卷十一山川六中记有:“天门县西湖,在县城西门外,广次于东湖。有洲曰覆釜,唐陆羽所居。后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寺有陆子茶亭。清《统一志》。”台湾学者林正三在《唐代饮茶风气探讨》第五章《陆羽事迹系年》中说:“陆羽晚年回竟陵,卒于贞元末,葬在竟陵覆釜洲,与本师智积禅师之塔相依。”当代中国“茶圣”吴觉农在他主编的《茶经述评》一书中第八章第二节中言道:“陆羽生于现在的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天门,老死于故乡,享年71岁。”

天门人民为了永久地纪念他,将西塔寺所在之地——西湖,改造成占地千余亩的陆羽故园。故园之内,有重建的西塔寺、桑苎庐、陆羽纪念馆、陆子亭、陆子学堂、古雁桥、沧浪桥、司马桥等一批景点。矗立在陆羽故园中央的是雄伟壮观的“茶经楼”,它与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有比肩之美。它像一块丰碑,立在故乡人民心中,也立在中国及世界茶人的心中,它也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吸引全世界茶人到此朝拜陆羽!

《茶经》恩泽全球!

茶圣名垂千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