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圣陆羽 / 茶文化

陆羽《茶经》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发布时间:2023-11-28 11:03 来源:天门市陆羽研究会

——纪念茶圣陆羽诞辰1290周年

陈幼发

今年是茶圣陆羽诞辰1290周年。

陆羽一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为人类社会贡献了一部千古不朽的伟大著作《茶经》。《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并且是屹立于世界茶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一、青年才俊  《茶经》问世

陆羽(733-804年),唐开元二十一年生于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三岁时,被西塔寺智积禅师收养到寺庙里。五六岁时,智积禅师教他学梵文佛经。放牛时,陆羽用竹枝当笔,在牛背上学写字,勤学不辍。九岁起学写文章。学习之余,智积禅师教他在寺院里种茶制茶,到三眼井汲水煮茶,侍奉师父。随着光阴的流逝,陆羽感叹“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他日益厌倦学佛念经,渴求学习孔圣之文。十三岁时,逃离寺院,加入戏班做优伶,著“谑谈”三篇,编演参军戏。

天宝五载(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看罢陆羽演出后,大为赏识,亲自招见。当知他有志于学时,赏赐了一些诗书,勉励他好好学习,并介绍他前往火门山,从隐士邹夫子求学。求学时,陆羽常抽空到附近山上考察茶事,深入野生茶林采茶,研究茶叶生态,并在火门山南坡开凿井泉,汲水煮茶,供师品饮,自耕勤读两不误。历时五载,学业有成。天宝九载(750年),陆羽回到竟陵继续自学。

天宝十一载(752年),礼部员外郎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崔国辅进士出身,曾任过集贤(院)直学士,学问渊博,为当朝诗坛名家。而陆羽时值二十岁,正精研经史、博采杂学、潜心诗赋。此时恰逢崔国辅到竟陵任职,可谓天赐良机,陆羽闻讯前往拜谒,向其讨教求学。崔国辅也是位器重人才奖掖后进的可敬之士。俩人相交,崔国辅不仅在诗词歌赋、经史文学等诸方面学识渊博,而且在鉴水评泉、烹茶品茗方面也很在行,多有高超见解和精辟论述。崔国辅成了陆羽的良师益友,整日谈笑风生,交情日渐深厚,结忘年之谊三年,陆羽受崔国辅指点熏陶,学识获益匪浅,诗作造诣日深。三年后分别时,崔国辅赠给陆羽白驴一头、槐木书匣一个,支助他出游考察茶事。

天宝十三载(754年)初,陆羽从竟陵城西江水口乘舟出境北上,经随州到河南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光山等地游历。转道襄州(今襄阳一带),游历峡州(宜昌一带)、归州(秭归一带),直趋巴山峡川(巴东至宜宾一带)等地茶区及名泉,实地调查茶叶生产、加工和饮用情况,亲口品尝峡州的虾蟆口水、归州的香溪水等多处名泉秀水。是年秋,陆羽满载茶叶标本和访问、观察的记录资料回到竟陵,隐居晴滩驿北东冈岭,整理出游所得,酝酿茶书著作事宜。

天宝十五载(756年)秋,因安史之乱,关中一带人民纷纷越过汉江乃至长江,南下避难。陆羽也随之离开故乡,出游江南。至759年,陆羽先后游历了鄂东、赣北、皖南、皖北及江苏的扬州(今扬州市)、润州(镇江一带)、常州(常川一带)、苏州(苏州市)和茅山等地。三年间,访问茶区,游览寺观、采茶品水,结识名士,搜集到了大量产茶、制茶、煮茶、饮茶以及品泉鉴水的资料,为撰写茶书作好了充分准备。

上元元年(760年),陆羽由茅山迁到浙江吴兴县(今湖州),在东郊苕溪旁建庐居住,闭门著书,有时也散步林中,击木诵诗,泛舟游湖。在湖州与释皎然结为忘年之友,经常会晤倾谈,饮茶赋诗,切磋茶艺,研究经史,讨论佛理,感情深厚。761年,《茶经》书稿撰成,当即流传远近,竞相抄阅。时年,陆羽二十九岁。

二、茶之文化  蕴藏丰厚

茶文化就是指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仅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是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陆羽在总结前人茶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经验,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茶经》在茶的物质文化方面表述得非常详尽,并形成独立而完整的体系,无须在此赘言。而茶的精神文化方面却蕴藏其中,通过发掘,它所涉猎到的文化元素有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美学、医药学等等诸方面。

儒家文化。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陆羽在他以儒家经典《周易》思想为指导而创制的三足鼎型风炉中,其中一足上铸有“圣唐灭胡明年铸”的文字。表面上看是风炉铸造的时间,起纪年作用。实际上反映陆羽对自己的国家充满爱心,誉之为“圣唐”;同时对平定安史之乱也予以了激情盛赞,充分体现出陆羽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

陆羽又在他创造的“鍑”(锅)中,要求“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意思是说,锅耳要做成方的,让其端正,取其方正端庄之义;锅边要宽,好伸展开,取其伸展广阔之意;锅脐要长,使在中心,取其和久居中之意。这“令正”、“务远”、“守中”的思想正是中庸和谐的治国之道。可见陆羽在《茶经》中蕴含着饮茶之兴邦治国之道,其理至深,其义至远。

陆羽还在《茶经》中多处阐述茶能用来养性、联谊、示礼、传情、祭祖、育德,直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可说无一不浸透着儒家礼仪仁德的道德观念和文化元素。

道教文化。道教文化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文化。道家认为“道”生成宇宙,宇宙生出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道家文化主张乐生、长寿、最终成仙。茶在道家看来,是契合自然之物,又是养生的媒介,还是可借助用于修道成仙的灵物。

《茶经·七之事》引录远古时代《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东汉时《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南北朝陶弘景《杂录》“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等诸家论述,作为一种植物的茶,在道家看来,随着时代的迁移,逐渐演变成了仙药,以图服后成仙而长生不死。

阴阳五行观是道家的基本观点范畴。陆羽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阴阳调合的原理贯彻到他的《茶经》之中。比如他设计创制的三足鼎型风炉,其中两足上分别铸上“体均五行去百疾”和“坎上巽下离于中”的古文字,并说“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这充分反映出陆羽在《茶经》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合作用。五行和谐是道家辩证的自然观和社会理想,陆羽把它引入《茶经》,进一步体现他在《茶经》中融合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佛教文化。《茶经·七之事》说:“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余茶苏而已。”这是反映出僧人单道开常饮茶以提神防睡,使之达到全神贯注坐禅修行之目的。这种禅宗精神与茶性本质的内在共鸣,使茶禅必然结缘,也就是形成“茶禅一味”或“茶佛一味”的基础。

佛教崇尚精神的修养和对物质生活的俭朴,而饮茶对他们来说,既可以矜守俭德,又可通过品茶体悟自然,进入禅境。饮茶,喝进大自然的精英,换来脑清意爽,生出一缕缕佛国美景,人与自然融而为一,体悟佛性,领略般若,这便是“茶禅一味”的实质。“茶禅一味”虽然是佛门提出来的,但是,陆羽《茶经》对“茶禅一味”形成的内涵作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茶经》是佛茶结缘的圣果。

文学艺术。《茶经》虽说是一部茶学专著,但在它的字里行间,却散发出浓郁的文学艺术气息。陆羽结合《茶经》所要阐述的内容,引录古代文学家如左思、张孟阳、孙楚、王微、干宝、王浮、刘叔敬、鲍令晖、杜育等人的诗文。其中有诗歌《娇女诗》、《登成都赋》、《歌》、《杂诗》等;有神话故事《搜神记》、《神异记》,志怪小说《续搜神记》、《异苑》等;有赋文《香茗赋》、《荈赋》等。并借用《荈赋》中的“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来形容汤花,使之形象生动。

《茶经》文字简练,言词优美。特别是作者善于运用譬如修辞来表达制茶、煮茶、饮茶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现象,更是显得寓意贴切,文采超群。读《茶经》犹如走入一座璀璨玲珑的艺术殿堂,令人目不暇接。仅就陆羽形容煮茶:“涌泉连珠”、“奔涛溅沫”、“浮云鳞然”、“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绿钱浮于水湄”、“菊英堕于樽俎”等等,创造了奇妙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学观。陆羽以他博学多闻之才,将茶的美学观融会于《茶经》之中。《茶经·一之源》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包含着善和美。陆羽在开卷之首用一个“嘉”字来赞美茶,表明他对生长在崇山野林中的茶有着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美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进而揭示了茶的生态美与茶品质的关系。他又用“瓜芦”、“栀子”、“白蔷薇”、“栟榈”、“丁香”、“胡桃”等花卉、果树植物来描述茶树及其叶、花、果实、果柄和根的外貌形态特征,使人联想到茶的形态美。

《茶经·五之煮》写道“茶性俭”,“啜苦咽甘,茶也。”茶性俭,俭约、俭朴是茶的品质。茶始觉苦涩,继而回味甘甜,余味不绝,先苦后甜,苦尽甘来,就像一首颇具生活哲理的诗,准确传神地道出了茶的质美。《茶经·一之源》又道“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痛、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陆羽揭示了茶的内在美,它可给人一种生活的美感、精神的愉悦和快感,这就是茶的审美价值,茶的魅力所在。足见茶的功能也很美。

陆羽将儒、道、佛诸家的思想文化与饮茶之事,采用文学艺术的手法在《茶经》中融为一体,创立了茶文化。进一步用审美文化学剖析《茶经》,再现了茶文化是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华茶文化史上,而且是世界茶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三、千秋《茶经》  贡献伟大

《茶经》问世至今有1243年,他之所以流传千秋,是因为它有惠于人民大众,凡植根于人民大众中的著作都是有无限的生命力的。

《茶经》的问世与传播,推动了社会人群饮茶风气的盛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唐代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的记述足以说明。其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今山东邹县)、齐(山东监淄)、沧(河北沧州)、棣(山东惠民)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煎茶卖之。”饮茶风气盛行,茶叶的需要量大增,促使农户大力植茶,茶树栽培地区迅速扩大,其地域多在秦岭淮河以南,这些地区气候温湿,适宜茶树生长。至晚唐,全国茶区已遍及十三个道五十多个州。

陆羽《茶经》始创煎茶法。《茶经》问世以后,茶的制作工艺、煮饮方法都有了显著变革,把饮茶之事大大的向前推进了一步。唐代赵璘在其《因话录》中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皮日休在其《茶中杂咏·序》中说:“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季疵之始为《经》三卷,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俾饮之者除痟而去疠,虽疾医之不若也,其为利也,于人岂小哉。”陆羽在研究茶事中,改进了以前的煮茶方法,使其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精神追求,并制定出一套较完整的煎茶方法,从而创立了煎茶法;在制茶过程中改进了工艺环节,创新了茶叶“蒸之”工艺技术,即以热蒸茶叶予以杀青,控制发酵,提高茶的品质,获得了国人的赞誉。所以北宋诗人陈师道在《茶经·序》文中评价他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飨,预陈于前,山泽以城市,商贾以起家,又有功于人者也,可谓智矣。”

陆羽《茶经》首创茶道。陆羽在继承前人事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将有关茶的种植、采摘、制造、烹煮、品饮及茶具茶器等茶事活动要遵循的规矩和法则写进《茶经》,并赋予茶特殊的文化内涵,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形成了茶道。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明确写道:“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陆羽创立了中国茶道的最早典范——陆氏煎茶法,提出了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精行俭德。而封演依据《茶经》的内容和体现的精神内涵,赋予了“茶道”名称。可见,陆羽在这部《茶经》著作中,首创了源于古俗而又高于古俗的全新茶道,即陆羽茶道。

陆羽《茶经》统一茶字。陆羽在撰写《茶经》时,将含意混乱多端的“荼”字,减去一划,变成单一含意的茶字,更能反映茶的特点,更加形象化。自《茶经》问世后,废除了其他别名代字,统一为茶,这是茶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发展,对茶事记载以及后人对茶叶历史研究和对茶叶经典著作的学习、应用,都带来莫大的恩惠。世界茶字的读音,皆源出中国茶字,亦都受惠于陆羽。

历史上,陆羽《茶经》及茶叶、茶籽、茶树等物,通过各国驻华使节、留学僧侣、外籍客商以及边境茶马互市、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等多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国。迄今海外有日、韩、德、意、英、法、俄等多种文字《茶经》版本刊行,它推动了世界各地的饮茶之风,促进了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茶经》的问世,既推动了当时茶叶生产的发展,又融合了儒、道、佛诸家思想的精华,促进了茶道的形成,对中国茶文化体系的建设和茶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伟大贡献。所以人们对陆羽永远怀念他、感恩他、纪念他,把他奉之为茶神、敬之为茶圣、赞之为茶仙,以示他在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作者简介:陈幼发,天门市陆羽研究会顾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