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茶圣陆羽 / 茶文化

陆羽《六羡歌》中西江演变考

发布时间:2023-12-06 11:14 来源:陆羽研究会

胡和平

历史上“西江”之名出现较多,但涉及天门(竟陵)的“西江”,首次由唐代陆羽诗文推出。“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的诗句,融入陆羽茶文化的传播与研究,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唱不衰。为考证西江水历史概念与竟陵城的演变关系,特作如下探讨。

一、唐竟陵水道分布与西江水的来历

唐代流入复州竟陵的水道,除汉水上游由钟祥流经天门多宝至岳口下游外,另有三条水道由钟祥、京山流入天门境:天门河(唐为澨水或氵义水)和从泗港(或黑流渡)一带分岔东北流的古汉水(老周河至牛蹄支河下游);石家河巾柘二水(合为巾港河),由黄潭西三氵义口、县城西江家河流入天门河;皂市河(古名溾水,又名回河)入蒿台湖(在今白湖以东一带),分别向东入汈汊湖,向南会风波湖由杨林口入天门河。这几条水道犹如落叶繁茂的树枝,在竟陵城南北,由西向东横流而过,与之关联的支流湖泊星罗棋布,为竟陵城水运交通提供了四通八达的条件。陆羽所居覆釜洲西塔寺,正处复州(或竟陵郡)竟陵城西湖之地,与城南氵义水(今天门河)、江家河和黄潭西三氵义河(今三汊河)连接。这种水域态势的分布,在古代水利堤防尚不发育的汉水下游,使竟陵城西水道十多里长的范围内,呈现出宽广面大的河湖地带。尤其是天门河南北沿岸的古汉水周河及下游,江家河、三氵义河连接石家河巾柘二水等,漫流成一片汪洋,因而被陆羽称为“西江水”。

竟陵城西之水何以称江呢?《汉语大字典》对“江”的释义有两种:一是指长江,其中引陆游《成都府江渎庙碑》文:“汉过三澨,至大别之麓,亦卒附江以达于海,古江为四渎之首。”[1]这里实指今武汉的汉水与长江相会处。“三澨”,汉晋以来大多学者认为是战国以来在今钟祥、京山之水。二是指大河流的通称,如黑龙江、金沙江、湘江等,其中引孔颖达疏:“江以南,水无大小,俗人皆呼为江。”今史地学家据此释义指出:古文献中的“江”,并非专指长江,而往往指其它大河流。汉水古亦称江,《左传》定公四年“楚子涉雎,济江,入于云中”,此处的“江”应指汉水。古文献有时“江汉”连称而实指汉水,今汉江支河蛮河,古亦称江。由此源流概念可知,汉水支流入竟陵城西的水域,被陆羽称为“西江水”并不奇怪了。

“西江水”名称体现在陆羽《六羡歌》中最明显,先前的《四悲诗》也有反映,但前者的“六羡”重点体现在后两句“西江水”和“竟陵城”。全诗收入《全唐诗》等诗集中,作为陆羽诗词的代表作。散文代表作《陆文学自传》也被选入唐文献中,其《自传》有“郢人酺于沧浪”句,是指荆州、郢州至复州一带显官士绅,在竟陵郡治所竟陵县城水岸边,欢迎李太守上任,请艺团演出而大宴宾客;“沧浪”,一般指水边洲地和汉水中游丹江至钟祥段的水道,也泛指汉江下游之水;“汉沔之俗”,是指复州或竟陵郡范围汉水(应指今汉江和天门河及其附近古汉水周河一带)和沔水(指今潜江南至监利、沔阳东荆河的水域)一带的风俗;“秦人过江,予亦过江”,前之“江”应指汉水(或指竟陵城的西江),后之“江”应指长江;“出守竟陵”,指李齐物、崔国辅任职竟陵,陆羽与之交情至厚。涉及水域名称,则暗指竟陵城复州的所在地点。这些水名从不同角度使用,折射出陆羽文字功底深厚,历史地理知识渊博,巧妙地把西江水和竟陵城的地理位置表现出来,也是反映陆羽在竟陵的生活(即时常出行于西江)写照。由此可知,“西江”泛指汉水流经竟陵城西之水,也可实指今天门河(唐贞元年则被称为氵义水)在城西的一段水名。从广义或狭义上显示,西江水与竟陵城由远及近的地理方位。

二、唐宋史籍和文化名人诗文中的西江

唐宋反映竟陵西江水的史籍,虽少有记载,但同地异名的水域则有反映。唐贞元年杜佑《通典》一书,记汉水流经竟陵名澨水,东流至今汉川而名氵义(氵乂  )川县(北宋改称汉川县);不久,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志》,记复州竟陵县城“南临氵义水,澨水也”。北宋《太平寰宇记》:氵义川县的氵义水,“源出郢州(钟祥)长寿磨石山,东南流名澨水,至景陵县界名氵义水”。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郢州东流之水,入景陵为“氵义河”后,又记城南一段为“氵义水”,又专记“西江水,乃襄江一派,陆羽诗中……”[2]所言。这些记载与陆羽诗文所记基本一致,只是陆羽晚年或去世后,城南县河出现了同一水道的新名称。

唐宋文化名人诗文中,也有记叙汉水流经竟陵城的水名。唐贞元年中,复州刺史卢虔到竟陵上任时,青年诗人许浑(许浑在元和十年迁居荆州,大中九年任郢州刺史,在京山有“新阳别业”)《送卢先辈自衡岳赴复州嘉礼》诗中有“碧溪船动早潮生,离心不异西江水”[3]之句。孟郊与陆羽有交往,他于贞元八年(792年)左右赴长安第二次榜考落选,过复州竟陵至荆州,进见卢虔作《自商行谒复州卢使君虔》诗,有“仲宣荆州客,今余竟陵宾,往迹虽不同,托意皆有因”[4]等句,表明他对卢虔上任复州刺史的拜会之情。此后的诗人张祜《夕次竟陵》诗有“日暮竟陵城,肠断巴(西)江月”之句,张祜与许浑也有诗交。他们受陆羽诗文影响,或是亲历竟陵,或是仰慕陆羽而知竟陵西江水。晚唐文学家皮日休写《竟陵十景》诗,其中的《三澨渔歌》是反映竟陵城附近的“三澨水”和渔民“下金钩”捕鱼的情景;他在《送从弟崇归复州》诗有“竟陵烟月似吴天,车螯近岸无妨取,舴艋随风不费牵……”等句,正是反映天门河(及其近沿河湖)在竟陵城周围的水乡风貌。唐末五代晋徐铉《送秘书阁朱员外知复州》诗有:“竟陵山水旧知名……陆羽门前百吏迎”[5]等句。南宋郑刚中咏竟陵诗文中记:“《汉志》谓三澨在江夏竟陵,竟陵即今之景陵,复州是也。渡武昌,道汉阳,至复州,非冬晴水涸,则渺漫极目,乃三澨之尾,所谓梦泽也。”[6]并记叙陆羽所居西塔寺,在复州治所“古章台”(约指祭祀楚王警示之地和州郡官员接待外来使者的列观)之东。诗人张耒在景陵作诗30多首,其中《西江》诗有:“拂瓦轻霜铅粉青,东南日出竹窗明,小楼下见西江水,日日风光无限情”[7]等句,直接写明宅楼下的西江水。宋唐恪《七绝》诗:“云梦泽南古竟陵,登临聚景在幽亭,几重湛湛波湖深,万迭阴阴桑柘青。”[8]也是写竟陵城周围水乡景色。王象之《舆地纪胜》:“郡国志云:景陵城西大泽,即古云梦泽也。珍珠坡,在云泽庙东上,中有珠。”这些诗文集中到一点,就是以汉水历史源流名称为背景,记述竟陵城(包括西江)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饱蘸热情,记事抒怀,给史籍记载和陆羽诗文以充分的说明与见证。同时,也表明唐宋的西江水范围较大,为古云梦泽的残留部分,水面远大于现在城西的天门河和汉北河水域。

三、明清史籍诗文实指的西江水范围地点

据有关水利史志记载,汉水中下游以北的河湖堤防建设较晚,天门境内有文字可见的则始于唐中晚期,此后江汉平原北部的主河流,由漫流淤塞向人工开发转移。到明清以来,由于人口增多(由唐宋二三万人增加到七十余万人)等因素,则进入全盛开发期。主河道开始定型,河湖堤垸增多,今天门境几条主河道沿岸堤垸,由70处增加到300余处。其中流入竟陵城周围的水域,河湖港汊交错,河湖堤防修筑和农田沟渠开挖,使原漫流性的河流水域范围日益缩小,地貌有变化,在保存天门河源流名称的同时,一些近沿的河流出现新名称,如周河(含牛蹄支河)、截河、姜家河、石家河、南北三氵义河等,因而“西江水”才有了实指范围和地点。

明清《景陵县志》《天门县志》等在传承使用旧名称的同时,又对新水名加以注释。如司马河(有说是天门河之源,由雍澨、氵义澨演变,也有说是臼水,后变名南河、县河等),马溪水(有说是柘水或扬水,今石家河的西河),巾港河(石家河与马溪水合流而成,有说为三澨水或三氵义河),石家河(有说是巾柘二水分布东西而成),江家河(有说是古巾水或巾带河,也有说是巾江或西江水)等,氵义水(今天门河)改称府河(因安陆府在钟祥而名)、县河和天门河等名称后,流经城南的义河(即城南河,因宋皇帝赵匡胤在此渡河而名)有了明确范围(上自截河口,下至红花港,长5里),西江水被确定在城西义河段上游至江家河一带。清乾隆《天门县志》记西江水,“在县城西门外,由姜家河至截河口是其处”。该志引明鲁铎《景陵县护城堤记》:“景陵,古荆州域,间乎梦泽,襟带义河,三澨在其南,沱潜在其西,实汉江下游也。是故有堤环东西南三面,袤七八里,抱三湖(东湖、西湖、南湖)。”这说明西江与义河联结,三澨为氵义水的源流。《清一统志》载:“臼水东流,有杨水为三氵义口,又东为西江。”[9]最明确的是清道光《天门县志》载:“县河至黄土潭,又东十里为姜家河,北分支河经西龙坑,东折入县北风波湖;又东三里为西江,又曰巾江,在县城西门外,陆鸿渐所歌即其处也,南分支河口为截河口,又曰小河口,今淤,犹通其半……县河至西江里许,为义河名。”[10]道光二十年《楚北水利堤防纪要》所画《天门全图》,标出:“姜家河,一名西江”,把黄潭西的三氵义河标为“三澨水”。清宣统三年《湖北通志·舆地志》中天门县图,将天门河由西至东依次标出:“观音湖、青山、渔薪河、徐马湾、巾港河(扬水、巾水相合),南流入县河为三氵义口,姜家河、西江、义河、杨林口、小板港、大板港……”[11]不管这些记载是否准确,西江水的地理概念,由唐宋的抽象方位演变到明清有具体的地点。这是由朝代变更和地理变化所决定的,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有传统源流名称相承,也有自然性新陈代谢的更称,是社会与自然生态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传承西江水名称中,明清以来许多学者诗人也有阐释描写。明吏部尚书何乔新《景陵书事》诗中有:“汉江南汇处,云是古郧乡,风氏遗封在,茶陵旧井荒,五华飘暧翠,三澨滉晴光。”[12]概括说明景陵历史源流和特点。明景陵知县姜绾《再从青山入天门》诗:“三年两度青山过,景陵依然鸟自啼,路入天门隔南北,水生巾港没东西。[13]”反映西江上游河流宽大之景,这里“巾港没东西”,是指今黄潭镇西北三汊河一带,明代水涨时难以由县河北陆路入青山,何况唐宋时代水域更宽广了。谭元春《近县五里募修路文》中称:“《禹贡》三澨盖吾邑水,为汉江水所过,如昔也。郦道元称:竟陵之水含巾吐柘。巾柘在吾邑东(西),含之吐之如昔也。陆季疵‘千羡万羡西江水’,今在吾邑城下,可羡如昔也。”[14]钟惺《陆舟亭赋赠》诗有:“湖烟绿不已,淼若万波然,近卜城头宅,频登屋里船”[15]等句。钟谭二人曾写《水经注批点》,对西江水与竟陵城的位置以及水运交通说明清楚。明国子监祭酒鲁铎晚年居竟陵城,在《西江别业赠同游曾廷哲》诗记:“清秋游别墅,小舫溯西江,水落洲全出,霜来叶预降。”[16],实写西江秋冬景色,自注“西江为陆羽所歌”。竟陵籍明末清初理学家胡承诺《咏西江水》诗:“水从城下过,泉出山中好,预得巾柘间,兼总三澨道,我读万羡歌,千古寄怀抱。”[17]其诗概括精准,淋漓尽致地把西江水源流与追怀陆羽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些诗文在传承源流名称时,也对明清史籍中的“西江”给予了印证和补充。

四、西江水与竟陵城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

上述史籍诗文,不仅阐发了汉水流经竟陵城的源流演变和分布状况,而且也说明西江水与竟陵城的关系不可分割,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和谐建设有重要意义。

1.西江作为天门河一段,有其历史源流和名称演变。水道名称有多种,但万变不离其宗,环绕竟陵城发挥了生态文明和水利航运作用。陆羽诗文中的西江也把唐竟陵的几条水道烘托出来,体现水乡地理概貌与竟陵城的关系不可分割。当今,《六羡歌》被曲艺家们谱成多种歌曲,人们传唱时必然会联想其水乡情、城市史,追怀陆羽的丰功伟绩,增强热爱天门家乡的情感。

2.西江水与竟陵城有血肉相连的关系。唐竟陵城大多数时间为复州或竟陵郡治所,在江汉平原中北部发挥了政治文化中心作用,尽管唐宋以来出现了氵义(氵乂 )水、义河、县河、天门河等名称,但史料所及没有离开以竟陵城和西塔寺为背景的陆羽当年生活环境,反映其风貌特点和人文景观,对陆羽成名成才有深刻影响。

3.与西江水竟陵城相关的河流城池,当今有消失也有遗存。周河、姜家河、三氵义河和复州竟陵郡治城垣等,今大多已淤填消失,不见踪影,但天门河、东西湖和前后濠等有遗迹尚存,对史籍诗文的挖掘与研究,可相互印证,对于研究城市考古和水利发展史,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4.唐宋竟陵城发挥州郡级引领作用,为藩镇重寄之一。对史籍诗文的挖掘整理,可再现其战略地位作用,为陆羽茶文化研究提供依据线索,为天门文明城市创建发展积累厚重的文化资源,可古为今用地提升其城市品位和文化风格。如今天门城区扩大,老城区在江汉平原仍然焕发着得天独厚的风采,今昔对比可激励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

5.从《六羡歌》看陆羽精神,歌中不只是记西江水、竟陵城之名,其宗旨是在追念智积禅师的养育之恩,也是对家乡人文环境的赞美与怀念。全诗集中反映了陆羽淡泊名利,清廉俭朴,才德高尚,知恩图报,鄙夷权贵,忧国爱民的良好情操。与其《自传》相印证,反映他生长在竟陵,学识志向产生于竟陵,在江南隐居交往中成为大学者,仍不忘家乡水甜、风土美和政通民淳的好光景,以诗歌散文记叙其人生经历和所学所成。宣传陆羽精神,可为今天的中国梦、家乡梦、我的梦提供精神食粮,为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强市战略起推动作用。

总之,西江水名称是由陆羽推出,又被一些史籍记载和文化名人所认可的地理名词。今天的水乡地貌和城市发展产生巨变,已今非昔比了,但其基本轮廓和风貌特征仍在相沿承续,研究和弘扬陆羽茶文化,这些地名文化是难以回避不可或缺的。品读西江水,遥想竟陵城,六羡歌对史,才知圣人心。

作者简介:胡和平,天门市陆羽研究会研究员

引据注释:

[1]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汉语大字典》,1993年7月版第650页。

[2]宋《舆地纪胜·复州》卷76山川河流,文选楼宋刻本。

[3][4][5][6][7][8][9][12][13]马荣华编《竟陵春秋》一书,辑录《四库全书》等集。

[10]清道光辛已(1821年)刻本《天门县志》卷6川泽,天门市档案馆复印件。

[11]清道光三年《湖北通志·舆地志》,录《天门县志通讯》1982年第4期。

[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谭友夏合集》卷十四,1994年10月版第189页。

[15]明钟惺《隐秀轩集》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44页。

[16]鲁铎文,湖北人民出版社《楚风补校注》上册,1998年版第1137页。

[17]胡承诺《西江水》[]诗,1985年竟陵镇方志办《竟陵镇志》第六册(油印)第56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打印 关闭窗口
附件: